以漢代的軍制為例,前、后、左、右四位將軍,又稱“四方將軍”,應是僅次于大將軍、車騎將軍之下的最高軍職。但是前后左右四者,誰大?則又不一定。
例如東漢末,董卓就曾以前將軍的職位,為左將軍皇甫嵩的副手。這樣看,左將軍比前將軍大。
而偏將軍,可以看作是四方將軍的副將,則地位又低于四方將軍。一般偏將,大概類似于今日的副軍長\師長一級,多是直接帶部隊的。
至于“四方將軍”在軍中具體負責什么,那么,有高有低,以下二種可能:
(1)戰役兵團司令,相當于今日的集團軍軍長。
(2)每人負責一個戰略方向的方面軍司令員,如同今日的(大軍區)戰區司令。
之所以說,四方將軍的職權,分別有上述的高、低兩種情況。
可以根據《三國志》所記載的事例來說明。
三國時期,荊襄地區是作為一個戰略方向存在的。劉備稱漢中王,封賞負責總督荊襄軍政的關羽為前將軍。
這樣,關羽這位前將軍,就是方面軍司令。
而前、后、左、右四方將軍,就是劉備集團中的最高軍職了。關羽為前將軍,地位軍中第一,直接向劉備負責。
在劉備集團中,前將軍的地位又應在后將軍與左右將軍之上,因為不可能有哪位大將能居于關羽之上。
而曹魏集團負責荊襄地區的最高長官,是征南將軍曹仁。
同時,關羽討伐襄樊時,曹操又命左將軍于禁都督七軍,支援征南將軍曹仁。
那么,究竟是征南將軍曹仁的官職大,還是左將軍于禁的官職高?毫無疑問,肯定是曹仁這個征南將軍的職位更高。
假設。如果關羽沒有水淹七軍,讓于禁與曹仁合兵一處。
那么,肯定是由曹仁統一節制諸軍的。于禁是要聽命于曹仁的,而非曹仁聽命于禁。
左將軍于禁七軍皆沒。
繼任支援樊城的徐晃,率大軍擊敗關羽,與曹仁合兵。然后,是否要追擊正在撤退途中的關羽,決策全由曹仁定,而非徐晃。
曹仁為方面軍司令。而左將軍于禁與徐晃,最多只是個集團軍司令。
所以,凡事沒有絕對。
在曹魏方面,前、后、左、右將軍,并非最高軍職。
“四征將軍”的地位,高于“四方將軍”。
再來看一看,三國時代東吳的偏將軍是什么級別。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應該知道,當年劉備稱漢中王之后,封諸葛亮為丞相,同時還封了前后左右四位將軍,分別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以及后將軍黃忠。
而劉備當年則被漢獻帝封為左將軍,這四方將軍乃是從戰國時期就開始設置的官職,到了秦漢時期,這四方將軍會根據朝廷的局勢而定,一般都會作為將領的出征番號,而戰爭結束往往又會被收回。
將軍這個稱號在漢代有著極其嚴格的把控,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被稱為將軍的,只是后來到了三國時期,由于連年的戰爭,“將軍”這個稱號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相繼又出現了四征(東南西北)將軍、四鎮(東西南北)將軍,四安以及四平將軍。
甚至還根據統治者的喜好封了許多雜號將軍,像安漢將軍、虎威將軍、翊軍將軍等等。
但不論怎樣變化,上述的這些將軍都排在四方將軍之后,而四方將軍之上的則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和衛將軍。
為了更好的分析四方將軍,我們不妨把其他的將軍逐一介紹一下。
大將軍
大將軍一職是由秦代之前的上將軍演變而來的,是三軍的最高統帥。而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本來是設三公之一的太尉來掌握軍權。
但從漢武帝之后,為了控制外朝三公的勢力,又增設了內朝,而大將軍一職就是內朝的領袖。
之后三公漸漸被架空,大將軍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百官之首,像著名的衛青、霍光都曾擔任過大將軍,文武百官一切受他節制。
驃騎將軍
驃騎將軍最開始是一代戰神霍去病的專有官職,在諸多將軍中排名第二,地位和三公等同,級別略微比大將軍低一點。
不過,無論是大將軍還是驃騎將軍,他們拿的俸祿是完全一樣。他和大將軍的關系很微妙,如果是有一個強勢的君王,那么他們幾乎可以并駕齊驅,如果大將軍擔任了輔政大臣,則驃騎將軍就明顯比大將軍矮半頭了。
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顧名思義就是負責整個部隊的戰車軍團和騎兵部隊的指揮,在西漢的時候,這個官職往往會授予即將出征的將領,待到戰爭結束,皇帝也就把它再給收回來,直到東漢才成為了常設的官職,地位大概比三公要低,比九卿略高。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有竇憲和鄧騭,不過他們后來都憑借外戚的身份當上了大將軍。
衛將軍
衛將軍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北京衛戍區司令,負責首都的守衛與治安,衛將軍是漢朝拱衛京師部隊的最高長官,下轄漢軍最精銳的部隊南軍和北軍。
當年漢文帝以藩王入繼大統,他入長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親信宋昌擔任此職,這也是他能和功臣叫板的資本。
不過這個職位太過于重要,基本上皇帝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他,因此后來不常設置此職位,分別由衛尉和中尉掌管南軍和北軍,做到了很好的分權。
前將軍
四方將軍中以前將軍為首,位次僅次于衛將軍。因戰爭的需要而設置,主要負責邊疆的守衛,一般作為大軍的前鋒將領。像投降匈奴的趙信就是擔任的前將軍,作為先頭部隊,他的投敵給漢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后來李廣也曾擔任過此職,不過在打頭陣的時候不幸迷路,飲恨自*。
右將軍
漢代尚右,因此右將軍得以在四方將軍中排名第二,和前將軍一樣,只是位次略低,主要職責是擔任中軍的右翼防衛工作。
不過這也只是名義上的戰爭站位,其實在真正的戰爭中,他就是大將軍手下的得力干將,會按照統帥的意志決定他的具體職責,比較出名的有張飛和于禁。
左將軍
左將軍和右將軍完全就是一種類型的將軍,其實是不分職責的,最主要的就是左將軍地位略低于右將軍,歷史上馬超和張合都曾擔任過左將軍。
偏將軍
偏將軍在秦漢時期均屬于最低級的將軍,也就是比中郎將和各種校尉略高,偏將軍一般相當于現在的高級參謀,負責在大將軍身旁出謀劃策,他的地位甚至都不如后來新增的四征與四平將軍,屬于將軍中最不入流的。偏將軍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趙云。
四方將軍的地位大致與九卿相當,而偏將軍就要比九卿的地位低得多。從四方將軍往上,都會被授予金印紫綬,這有什么用處?這就代表了他們有開衙建府的權利,俗稱為將軍幕府,和一個部門一樣,下面都會設置司馬以及長史幫助其處理政務。
只不過這些將軍的稱號從唐代之后就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后世也基本上不再設置。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都是將軍,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但是在不同的時期,有著巨大的差異,從而導致地位以及級別天差萬別,引發的職能以及職責完全不同。
那么他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專門談論在東漢乃至三國時期,他們在軍中各負責的內容。
一、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具有怎么樣的級別?
東漢以來,包括三國時期,將軍一直都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按照等級而言,他們分別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在這里,大將軍在三公之上,所謂的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也就是說從地位上講,大將軍在三公之上。大將軍有實際的權力,而三公在東漢以及三國時期只是榮譽稱號,具有象征性,給予那些資格比較老而功績又比較顯著的人,實際權力并不大。而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則在三公之下,地位比三公低,可是論實際權力還是比三公高。
衛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又稱四方將軍,他們可以位次上卿。
這些將軍都屬于朝廷重臣,可以開府,也就是說可以設立自己的幕府,可招募長史,司馬以及其他掾吏來輔佐,就像一個縮小版的朝廷,具有很大的權限。
比如,袁術在逃出洛陽后停留在南陽郡魯陽以后將軍的名義設立了幕府以便招兵買馬;再如劉備以左將軍的名義設立了幕府,招納了大量的人才入府,為后來升級漢中王和稱帝做好了基礎準備。又如董卓就憑借前將軍設立了幕府,招納了大量的義從,并將他們轉為私兵,不再服從東漢朝廷的指揮,為此后如京都洛陽打下了基礎。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在東漢乃至三國前期有著比較高的地位,可是到了后期卻發生了變化,逐步被四征將軍替代或者超越。比如曹魏作為右將軍的夏侯霸就需要接受征西將軍夏侯玄的領導。
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在三國后期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的職責有哪些?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和其他雜號將軍不同,雜號將軍很多時候是臨時設置的,比如北方有事,就派一個將軍去,封為征北將軍,完事了就撤銷。但是,四方將軍則是一種常設的職位,并非臨時起意而設置,其職責主要是負責保衛京師或者邊境安全,主體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然而,在戰爭的時候,四方將軍的職責有著細微的區別:
前將軍在戰時作為主力部隊,先鋒,一般是出征部隊的前鋒將領,相當于一個大號的開路先鋒。左將軍掌握著左路大軍,負責大軍的左翼安全,其將領稱為左將軍。而右將軍和左將軍類似,掌握著右路大軍,負責右翼安全,是右路大軍的首領,相比較而言,左將軍的地位要略微高于右將軍。后將軍則是主要負責后衛安全和支援作用,相對而言,地位最低。
四方將軍在和平時期,他們主要是防衛國都或者鎮守邊境,一旦戰事發生,他們就隸屬于大將軍的統屬,一同出征。不過,大部分情況下,并不需要同時出動四方將軍,只需要出動其中的一部分。
比如東漢朝廷剿滅涼州叛軍首領王國的時候,漢靈帝任命皇甫嵩為左將軍督領前將軍董卓帶領四萬之眾前去平叛,后將軍或者右將軍并沒有出現在前線。
可見,四方將軍的職責也不是一定固定,而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主要職責不變,那就是拱衛京師和邊境安全這一職責沒有更改。
三、東漢乃至三國時期,有哪些人擔任過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
1、前將軍。從東漢到三國時期,許多人擔任過前將軍。比如東漢時期的董卓、趙謙和公孫瓚就擔任過前將軍;而蜀漢擔任過前將軍的則有關羽、李嚴、袁綝、鄧芝和胡濟;曹魏擔任過前將軍的有夏侯惇、張遼、滿寵、郭淮、文欽和李輔。東吳擔任過前將軍的人沒有蜀漢和曹魏那么多,只有呂范、朱桓、唐咨和孫秀等人擔任過。
2、后將軍。東漢后期擔任過后將軍的就有袁術,而曹魏擔任過這個職位的更多,如朱靈、文聘、曹洪,費曜、牛金和鐘毓;而蜀漢擔任過后將軍的則有黃忠、劉琰、吳班、劉邕、宗預、姜維、張表;東吳擔任過后將軍的只有賀齊和丁封倆人而已。
3、左將軍。東吳擔任過左將軍的人比較多,他們分別是士燮、諸葛瑾、朱據、留贊、華融、丁奉、張布、留平、戴烈等。而曹魏擔任過左將軍的人也有很多,其中五人最為著名,他們分別是于禁、張合、徐晃、郭淮、毋丘儉,而前三位是曹魏有名的五子良將。至于,蜀漢,除了劉備擔任過左將軍外,還有馬超,吳懿,句扶、向朗等幾位也擔任過。
4、右將軍。在曹魏政權中,擔任過右將軍的有樂進、徐晃和夏侯霸;在蜀漢政權中,擔任過右將軍的則有張飛、諸葛亮、高翔以及輔匡等。東吳政權中擔任過這個職位的則有步騭、潘璋、呂據、孫慮等人。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四方將軍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將軍設置,都有這個職位,并非各自獨創,因此擔任的人也比較多。
四、何為偏將軍?具體是什么職位?
偏將軍雖然也是將軍,可是和前面提到的四方將軍相比,可謂太遠。從偏將軍干到四方將軍,不但要有特別的本事,還要有非常時機,否則很難達到這個級別,大部分人在偏將軍這個級別就掛了, 別說更進一步了。
偏將是入門級別的將軍,一般是將軍的輔佐,在將軍級別中地位比較低,多數是由校尉或者裨將中提拔而來,也有為了安撫降將而用,比如徐晃、張合、于禁以及關羽等在投降曹操的時候,就給了一個入門級的將軍。
偏將軍并沒有一定定員,可以有很多,魏蜀吳等均有設置,一般是由帝王拜授,或者大將軍也可以拜授。
作為入門級別的將軍要想繼續升遷,那就是開始向雜號將軍努力,比如平狄將軍、蕩寇將軍等,然后升任四方將軍如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或者四征將軍如征西將軍、征東將軍、征北將軍、征南將軍,如果再往上就是比三公之稍微低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了,到這個級別就已經是登峰造極,不是一般的人能夠達到,即使張飛也只是到了車騎將軍,馬超到了驃騎將軍,至于最上面的大將軍,也只有費祎、姜維、夏侯惇,曹真、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諸葛瑾、諸葛恪、孫峻、孫綝、丁奉等等這樣的人才能夠達到這個位置,一般人就望而卻步了。
可見,偏將軍作為最基本的將軍級別,后面的路還很長。
五、總結。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這五個稱謂,由于職位不同,各自的權限和職責也就不同了。作為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的四方將軍主要負責鎮守京城和邊境的作用,而偏將軍作為將軍的左右手,起到輔佐作用。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都是我國古代軍隊中高級軍銜,而偏將軍屬于中級軍銜,輔助于大將軍。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在戰國時期就有了,而偏將軍則更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
前后,左右將軍漢朝不長設,金印紫綬,位于上卿,漢末以后因將軍名號繁多,前后左右之類逐漸廢棄,三國時期負責京都防衛或屯兵邊境。
偏將軍輔助大將軍,相當于助理,負責協助大將軍處理各種軍事。在軍中位置較低,多由校尉或禆將升遷
前將軍在戰時一般是作為先鋒,大軍的前鋒將領。(在三國時期,因戰時不斷,所以前將軍成為了長設的軍職,算的上是地方軍銜最高的武將。)
后將軍位于四方將軍之末,并不長設,只有在戰時才設,作為救援部隊使用。
左將軍地位一般要低于前將軍,左將軍掌管軍隊的左路大軍,雖然它于右將軍幾乎相同,但其本身的官階卻要高于右將軍(也有其它說法是右將軍高于左將軍)
到了秦漢以后主要負責對外征戰,不屬于長設軍職。(常規部隊共分為三軍或者六軍)
右將軍跟左將軍一樣為春秋戰國時期的軍隊制度改革常規部隊,和左將軍相似,也是軍隊中重要組成部分,擔任軍中的右翼防衛工作。
后來三國時期后期,隨著四征將軍地位越來越高,四方將軍越來越有名無實,最后到了西晉時,四征將軍取代了四方將軍,而四方將軍因此廢除。
大家在影視劇中,特別是漢末三國這段時期的相關影視中能見到許許多多的將軍稱號,包括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及四征四鎮,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那么為什么當時要用前、后、左、右來命名將軍稱謂呢?他們是否有著不同的職責或是決定著地位高低的不同?以下就讓我們一起探尋這些稱謂的區別。
早在戰國時期,左將軍的稱謂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把統領軍隊左翼部分的將軍稱作左將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對軍職進行改革,各國雜亂的將軍職位被整合統一,其中,左將軍作為官職被保留了下來,但是自從漢朝建立以后,這個職位就不常設立了。然而東漢末年以后,各地豪強并起,諸侯們割據一方,四處混戰。這就導致各個軍隊對武將的需求特別大,同時也就需要更多的封號來命名這些將軍們,于是那些被遺棄的稱謂又被拉出來使用,其中就有前、后、左、右這一稱號。三國時期不少將領曾經獲得這些封號,例如馬超、于禁、張合就曾是左將軍,張飛、徐晃等領過右將軍。通常情況下,左、右將軍官職是同級的,而且職位也一樣,只是名稱叫法不同而已。
每個朝代的官職都體現了一部分這個時代的特點,而東漢三國時期,因為常年的諸侯割據,大大小小的戰爭頻發,武將的官職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擴充,一度達到二十余種,按品階高低可分為大將軍、膘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后左右將軍,以及一堆的雜號將軍。曹氏集團把持著漢獻帝和朝廷,可以肆意任命下屬一些正統的官職。而劉備手下,雖然同樣人才眾多,但是因為劉備自身官職也不高,而且任命下屬的高級將軍職位還需要獲得大漢朝廷的認可,所以也就沒法給下屬們一些正統的將軍稱號,只能擴充一批雜號將軍的封號來敕封下屬。所以在劉氏集團中,如果你立下了大功,劉備怎么都會想辦法給你弄一個威武霸氣的將軍稱號,什么平虜將軍破賊將軍之類的。但是你不要以為名字響亮官職也高,這些稱號甚至還不如前、后、左、右品階來得高。所以,在三國時期前后左右將軍已經屬于職位較高的等級了,蜀漢的五虎將和曹魏的五子良將都有人擔任這一職位。
雖說名義上左右將軍官職同級,但是漢朝畢竟遵循著左卑右尊的規矩,所以在當時左將軍的地位會稍遜于右將軍。不過這種差距非常之小,幾乎是沒有實質性的影響的,右將軍也并不能指揮左將軍,在大部分的時候,還是不會仔細去區分前后左右之間的區別的。在所有的將軍職位中,漢朝大將軍是一品職位,膘騎將軍和車騎將軍以及衛將軍屬于二品,只有這幾個將軍擁有指揮全局的權利,其他的將軍只能作為執行者。而在三國時期降低了之前作為高級職位的前將軍,同時提高了左右將軍的等級,使他們也擁有制定軍政策略的權力。
前后左右將軍在他們被使用最多的年代里,也屬于對將軍的一種高級稱謂,他們擁有部分軍隊的指揮權,大都是由能夠獨自領軍一方的武將擔任。他們之間由于時代對等級稱呼上的細微差別也存在著細微的區別,但總體來說是相近且功能相同的。而偏將軍屬于將軍的輔佐官職,主要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而非帶陣沖*。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么幾個詞:犒賞三軍、勇冠三軍、三軍可奪帥等,周朝時期,周天子設六軍,而諸侯設三軍,后來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征戰,軍中的設置基本都是三軍,譬如晉國、齊國、魯國等的上、中、下三軍,楚國的左、中、右三軍,魏國的前、中、后三軍。這三軍的統帥都是卿,軍中設將、佐,比如中軍將、中軍佐,一正一副。
而隨著周天子式微,很多大的諸侯國國內不再局限于僅僅設三軍,不僅三軍的軍隊人數增加了很多,在三軍之外,還會設置一些類似于雜牌軍的軍隊,他們也有自己的統帥,這些統帥加上三軍中的統帥卿都可以統稱為將軍,當時的將軍只是這些統帥的一個統稱,并不是真正的一個官職。前、后、左、右、中等軍將都是將軍,即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和中將軍。后來到了戰國末期,將軍真正成為一個官職,不過當時真正稱得上將軍的都是各個軍的主帥,基本屬于最高武官職位。
從戰國時期到漢朝,將軍的設置都是比較慎重的,數量極少,也很貴重,不過東漢后期,將軍就泛濫了。前后左右將軍和偏將軍都是古代軍隊中常設的職位,前后左右將軍又叫四方將軍,屬于古代軍隊中的高級職位。在秦朝時期他們的地位僅次于大將軍,在漢朝時期情況有所變化,拿東漢來說,在他們之前的有位列三公之上的大將軍和位列九卿之上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而在四方將軍之下的還有四征將軍和四鎮將軍等。說到偏將軍,顧名思義,偏將軍是在將軍前加了一個“偏”字,是古代軍隊中僅次于將軍的一個職位,在裨將軍和中郎將之上,在正式的將軍封號之下。
前后左右將軍和偏將軍的封號主要用來區分將領的地位高低,并不代表具體的職務。歷史上擔任過前將軍的人有李廣和關羽,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戰中,難以封侯的李廣雖然已經六十多歲但是依舊多次請求漢武帝出征匈奴,漢武帝只得任命李廣為前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但同時漢武帝也給衛青通氣盡量不要讓李廣與匈奴首領正面接觸。
因此在衛青和匈奴單于決戰的時候,衛青讓李廣領兵與右將軍匯合繞道東路進攻,李廣認為自己是前將軍,應該打前鋒的位置,原本確實該是如此,但有漢武帝的指令在前,李廣的命運早已被設定,即便成了前將軍也必須受衛青調派,讓你繞道東路,你就不能堅持去打前鋒。但這并不是最無奈的,最無奈的是,李廣在繞道東路的時候迷了路,然后在衛青追究此事的時候,李廣攬下責任自盡身亡。
劉備稱漢中王之后,任命關羽做了前將軍,都督荊州地區的軍事。由于關羽一直心高氣傲,當關羽得知黃忠被封后將軍之后勃然大怒,大罵:“大丈夫不能同老卒平起平坐!”,后來在使者的勸說下,關羽才勉強接受了前將軍的封號,關鍵是不接受也不行,軍中不是兒戲,不是你想當什么就給你什么。
歷史上擔任過后將軍的人有黃忠和姜維,劉備自稱漢中王之后,任命黃忠做了后將軍,黃忠擔任后將軍期間,后將軍是前后左右將軍里面地位最低的職位。姜維第9次北伐失利后,自貶為后將軍,仍然掌握蜀漢的軍權,姜維擔任后將軍的時候,后將軍是前后左右將軍里面地位最高的職位。
歷史上擔任過左將軍的人有馬超和劉備,劉備投奔曹操之后,曹操表奏劉備為左將軍。左將軍的職位一直伴隨了劉備二十多年,一直到劉備在漢中稱王,左將軍的職位才傳到了馬超的手中。馬超是蜀漢將領中的一個另類,蜀漢的大部分將領除了將軍封號外,都有具體的職務分配。而馬超除了一個左將軍的封號,唯一的職務是都督荊州小城臨沮的軍事。
歷史上擔任過右將軍的人有張飛和徐晃,張飛在劉備稱漢中王的時候擔任右將軍,徐晃在曹丕稱帝后擔任右將軍。雖然張飛和徐晃都是右將軍,但是蜀漢和曹魏的官職制度不同,曹魏的四征將軍和四鎮將軍的地位更高,而蜀漢的前后左右將軍的地位更高。因為偏將軍的地位低于前后左右將軍,大部分前后左右將軍都是從偏將軍的位置一步步升上來的。
東漢末年偏將軍的封號非常的泛濫,許多三國時期的名將都擔任過偏將軍的職位。東吳的大都督周瑜一直到去世都是偏將軍的封號,關羽在被曹操封為偏將軍后,一直到了二十多年后才被劉備升為前將軍。馬超割據涼州期間,正式官職也是偏將軍,曹魏的于禁、徐晃、張合等人也都曾經擔任過偏將軍。其實不管是前后左右將軍,還是偏將軍,都只是將軍的封號,并不代表實際的職務。不同的將領獲得同一封號,所擁有的權利并不相同。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合稱“四將軍”,該武將軍職始于戰國時期,終于三國后期?!八膶④姟奔由稀捌珜④姟?,在三國時期非常的常見。我們就三國人物,來做一個簡單說明。
1.前將軍(代表人物:關羽)
“前將軍”位列九卿之下,屬于武官,其職責主要是守衛京師或者屯兵邊境,在“四將軍”當中,也算是最高一級了。劉備奪取漢中以后,關羽在公元219年被劉備任命為前將軍,駐守荊州。由于大意被東吳偷襲,關羽失掉荊州,敗走麥城被活捉。不久便被*害,其首級被獻給了曹操。
2.后將軍(代表人物:黃忠)
“后將軍”和“前將軍”的職責差不多,主要任務是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他國進攻。黃忠是蜀漢五虎將之一,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斬*了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以后改封“后將軍”,賜關內侯。做“后將軍”的次年病逝。
3.左將軍(代表人物:馬超)
“左將軍”在軍中負責保衛京師的安全,或者屯兵邊境防止敵國進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馬超。馬超為涼州軍閥馬騰之子,馬騰聽從張既的建議,入朝擔任衛尉。后來被曹操所*,馬超接替其父,割據一方。后來又敗于曹操,投靠了劉備。劉備稱王,獲封左將軍,劉備稱帝,拜馬超為驃騎將軍。次年馬超病逝,終年47歲。
4.右將軍(代表人物:張飛)
右將軍的職責其實,和前面三個一樣,都是負責保衛京師安全的軍職。公元219年劉備稱王,便開始封侯: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后將軍黃忠。劉備稱帝以后,張飛對蜀漢的貢獻很大,官至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后被范強、張達刺*。
5.偏將軍(代表人物:徐晃)
偏將軍屬于將軍的副職,也叫“偏將”,是一個為將軍打下手的武將,在將軍當中算是最低的了。且偏將不定額,隨時聽從將軍調遣。公元200年,徐晃隨曹操擊敗了徐牧的劉備,又隨曹操擊敗顏良,攻克白馬,進至延津,在此擊*文丑,被拜為偏將軍。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合稱四方將軍。
包括偏將軍,這些都是先秦之前出現的將軍封號,歷史悠久,比后世的什么四征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等等要早得多。
秦軍:
秦代以前,將軍只有七種,大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裨將軍。其他的諸如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等都是西漢以后才出現的。
漢文帝的時候,有了車騎將軍以及衛將軍,漢武帝時因為和匈奴常年打仗,所以將軍數量大幅增加。由于在戰爭中霍去病功勞太大,武帝專門為了設立了一個新的將軍職位——驃騎將軍。
后來因為戰事頻繁,領兵的將領增加,就給他們封了許多雜號將軍。有按部隊名稱的驍騎將軍,有按任務的貳師將軍,有按吉利名字取的威武將軍之類,不一而足。
東漢的將軍分成三級,早高是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車騎、衛將軍,位三公下;前、后、左、右將軍地位比九卿低點,比起四征、四鎮等將軍,地位還是要高出一些。
但在歷史上也不是完全不變的。就拿三國時期來說吧!當時各國官制度都不盡相同:如蜀漢馬超先是擔任平西將軍,后來進位左將軍,這就是升職了;而在魏,則是四征將軍比四方將軍位高,比如滿寵由前將軍晉升為征東將軍。
從晉朝起,四征將軍地位越來越高,成為僅次于大將軍的存在;而此時的四方將軍,則成為有名無實,或者干脆取消了。 在漢代,前后左右四將軍職責都是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
我不同意有的網友的看法,認為前將軍管前軍,左將軍管左軍,右將軍管右軍。至少目前還沒有史料證明他們的職責是這樣劃分的。三國時蜀漢關羽鎮荊州。他是前將軍,左將軍馬超領涼州牧,你能說荊州是在前面,涼州在左邊?
四方將軍在很長的時間里,都是做為最高統帥一級的存在。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 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 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
守衛首都的安全。指揮四方邊境的兵馬。所以他們相當于現在咱們的五大戰區司令,偏將軍做為將軍的輔佐官,類似副司令。
三國時期劉備集團的關羽、馬超、趙云,曹氏集團的徐晃、于禁、張合。都擔任過偏將軍。偏將軍等級要高于裨將軍。裨將軍是低級將軍,相當于現在的準將,是剛跨入將軍序列的最低一級。 當然,有些東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就算職務相同,他在軍中的職責也不一樣,有的權力大,有的權力相對較小。
比如關羽和和袁琳,都擔任過蜀漢的前將軍。但兩個人的權力相差很大。關羽是前將軍假節鉞,假節鉞者權利很大,是皇帝授之以節鉞作為信物,如皇帝親臨,以節為信,可以指揮軍隊。
《三國志武帝紀》中有“奉國威靈,仗鉞征伐”的記載。
而袁琳就差多了。 歷史上當過四方將軍的名將很多,
我們列舉幾個三國時期的吧! 前將軍有:關羽,滿寵。張遼 左將軍有:馬超,于禁 右將軍有:張飛,樂進 后將軍有:黃忠 徐晃。
魏晉以后,四方將軍逐漸被擱置,取而代之的都是名號威武的將軍封號,如撫遠將軍,虎威將軍等,隋唐之后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參考《三國志》,原創
“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都是漢代武將的官名,但兩漢與三國時期大有不同。與漢代相比,三國時代的四將軍甚至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在漢代,將軍一般不是常設職務,而是“皆主征伐,事訖則罷”,也就是說打仗的時候才授予一定將軍職務,戰后就自動撤銷了。
而在漢末亂世,各地軍閥為了獎勵軍功和籠絡人才的需要,就把各色武將官號濫發給部下,由此造成了武將官號雜亂無章的現象。
比如說蜀漢的糜竺,讀過三國或玩個三國游戲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官,跟披堅執銳、上陣沖*沒有半毛錢關系,但《三國志·糜竺傳》中卻這樣記載:
“益州既平,拜(糜竺)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p>
也就是說,在劉備平定益州以后,諸葛亮被封為了軍師將軍,而糜竺被封為安漢將軍,雖然糜竺頂著“將軍”的光環,但他卻是“未嘗有所統御”,也就是根本不帶兵。劉備如此封官,純粹是為了彰顯對他的特殊恩寵。
然而,俗話說,“物以稀為貴”,當這些官職被軍閥們大量授予部下時,它們本來的職能也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甚至單純成為一種等級和地位的象征。
所以說,在漢末三國,雖然“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偏將軍”等各色名號琳瑯滿目,但在這個時期說它們的具體職能是什么,顯然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只有上溯到兩漢時代,才能搞懂他們在軍中的具體職能是什么。
一、前、后、左、右將軍
《漢書》就在,“前、后、左、右”四將軍的名號起源于周代,漢代延用,但并非常設職務,只有在出征時臨時設置:
“前后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緩。漢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p>
那么,這四大將軍到底在軍中負責什么呢?我們可以在漢武帝出征北匈奴的一段史料中一見端倪:
“大將軍衛青率六將軍,即中將軍孫敖、左將軍公孫賀、前將軍趙信、右將軍蘇建、后將軍李廣、強弩將軍李沮從定襄出擊匈奴?!?/p>
也就是說,前、后、左、右四將軍皆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而他們在軍中分別負責統領前、后、左、右四方向的軍隊,同時受大將軍節制。他們的名稱,就已經表明了他們在軍中的作用。
而后來,西漢對外戰事逐漸減少,但前、后、左、右四將軍并未就此消失,而是“雖不出征,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
在《漢書》中,也有“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散騎、諸吏為中朝......位上卿,金印紫綬”的記載,說明了前、后、左、右四將軍在當時是地位十分顯赫的官職,都是內朝官員,也就是皇帝的身邊人。
而在漢末三國時代,也基本延用了這樣的做法,只不過僅僅保留了地位而非功能。
比如在蜀漢一方,劉備進位漢中王后,關羽被封為了前將軍,黃中被封為了后將軍,馬超被封為了左將軍,張飛被封為了右將軍。
而在曹魏一方,張遼、夏侯惇、毋丘儉、郭淮、滿寵等名將也做過前將軍,其他將軍不再贅述了。
總之,這個時期的前、后、左、右四將軍,就已經完全跟他們在軍中負責什么沒有太大關系了,完全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二、偏將軍
說完了前、后、左、右,我們再來說說另一個常見的官名——偏將軍。
最早,協同主力部隊作戰的側翼部隊,被稱為是“偏師”,而掌管偏師的統帥就是偏將軍。
由此可見,雖然偏將軍是獨當一面的將軍,但是相對于前、后、左、右四將軍來說,他們的地位還是要低一些的,只負責策應包抄輔助。
在漢末三國時代,偏將軍作為一種中低級軍階的象征,也經常被大量授予的官職,像前面說到的關羽、馬超,還有像張合、曹真、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等人,都曾在生涯早起做過偏將軍。
綜上所述,漢代前期的將軍名號并不多,大多是大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這么幾個,等到有戰事時,為便于稱呼,再加上前、后、左、右、偏將軍等,以明確表示他們在戰場上的作用。
而到了漢末三國時代,許多將軍名號則完全成為了武將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征,甚至還出現了如“奮威將軍、揚武將軍、蕩寇將軍”等以各種“美稱和威名”冠名的將軍。
這就已經與他們的原始職能完全相背離了,可以說是“有名無實”!
《漢書 百官公卿表上》:前后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
《通典》卷二十八:自戰國置大將軍,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將軍,至秦,將軍之官多矣。漢興,置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左右前后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掌京師兵衛,四夷屯警。
戰國時期最早設置大將軍的官職,到了周朝末年,又設置了前、后、左、右將軍的官職,到秦朝時,將軍的官職多了起來,漢朝初年,又設置了大將軍、驃騎將軍,地位僅次于丞相。
后來又設置了車騎將軍、衛將軍以及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地位與上卿相當,佩戴黃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綬帶,與相國、丞相、太尉、大司空、太傅、太師、太保及六宮后妃是同樣的待遇。
漢朝大將軍衛青
東漢時期,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的地位與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而前將軍、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的職責是掌管京城駐軍,或者在邊境駐守,并不確定。
周天子的軍隊最早就是三軍,指的是上、中、下三軍,也有的指左軍、中軍、右軍,還有的指前軍、中軍、后軍,每軍設置將領一名,副將領一名,軍隊的將領最初稱卿,后來稱為將軍,其中中軍統領又被稱為三軍統帥。
后來周天子的軍隊發展到六軍,但并未明確指哪六軍,晉朝時期,以領軍、護軍、左衛、右衛、驍騎、游擊,稱之為六軍,南北朝時期,南朝齊以左右二衛、前后左右四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驍騎、游奧、積射、強弩、殿中員外、殿中、武衛七將軍為軍隊編制,也就是二衛、四軍、五校、七軍。
南朝梁武帝時期,設置了125個將軍名號,此時的將軍已經泛濫了,前、后、左、右四將軍被稱為四方將軍,征南、征北、征西、征東四將軍被稱為四征將軍,鎮南、鎮西、鎮北、鎮東四將軍被稱為四鎮將軍,安南、安北、安西、安東四將軍被稱為四安將軍。
驃騎將軍霍去病
一、前將軍
前將軍是名號將軍,也是重號將軍,地位與上卿相當,前將軍最多是在西漢、東漢與三國時期,其職責并不固定,有的前將軍職責是對外出征,比如西漢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就當過前將軍,漠北之戰時,李廣是前將軍,衛青是大將軍,霍去病是驃騎將軍,當時的李廣帶領一支軍隊歸屬大將軍衛青指揮。
到了東漢末年,前將軍就開始多了起來,比如董卓,在討伐涼州叛軍時,被朝廷任命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一起討伐叛軍而救援陳倉,當時前將軍董卓受到左將軍皇甫嵩節制,此時董卓的前將軍職責是討伐叛軍,對外出征。
東漢末年的公孫瓚也當過前將軍,在此之前公孫瓚是奮武將軍,公孫瓚與幽州牧劉虞有矛盾并發生戰爭,公孫瓚打敗并俘虜了劉虞,此時正好遇到董卓被呂布所*,漢獻帝派出使者給劉虞增加封地,同時并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朝廷顯然不知道公孫瓚與劉虞在打仗,公孫瓚的前將軍職責應該是鎮守邊境,因為公孫瓚大多數時候都在幽州鎮守邊境。
前將軍董卓
東漢末年最著名的前將軍應該是關羽了,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之后,封關羽為將軍,當時關羽負責鎮守荊州三郡,是蜀漢最大的封疆大吏,關羽的前將軍職責是鎮守一方,負責荊州三郡的軍政大權,同時關羽還有假節鉞的權力。
關羽的前將軍應該是所有前將軍中權力地位最高的,當時的蜀漢政權武將最高官職就是前、后、左、右四方將軍,此時并沒有設置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名義上前、后、左、右四將軍地位一樣,實際上在蜀漢政權,前將軍更為重要。
在曹魏陣營,當過前將軍的人有夏侯惇、張遼、滿寵、郭淮等人,夏侯惇在公元219年被曹操任命為前將軍,曾在居巢都督二十六軍,這里是防備孫權的前線,后來夏侯惇還在壽春都督各軍,這里同樣是防備孫權的前線,所以夏侯惇的前將軍職責也是鎮守邊境。
而張遼的將軍則是曹丕稱帝之后封的,此時的夏侯惇已經去世了,夏侯惇如果在世,地位和官職都在張遼之上,雖然夏侯惇能力不如張遼,但是他在曹魏地位如同關羽在蜀漢的地位一樣,張遼被封為前將軍之后,多是在合肥前線防備孫權,因此張遼的前將軍職責也是鎮守邊境。
前將軍關羽
綜合這些事例來看,前將軍的職責就是鎮守邊境和負責對外征戰。
二、后將軍
后將軍跟前將軍一樣也是重號將軍,前將軍與后將軍不分大小,是同等地位。
西漢時期的李廣在當前將軍之前,還當過后將軍,公元前123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南之戰,以大將軍衛青為統帥,率領十萬騎兵出戰,其中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后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共六路大軍。
李廣的后將軍職責就是對外出戰,從這里的將軍名號來看,后將軍的名號是排在中將軍、左將軍、前將軍、右將軍之后的,但在地位上是差不多的,只是排號如此。
西漢時期還有趙充國當過后將軍,趙充國是在俘虜匈奴的西祁王之后,因功升任后將軍的,此前的趙充國擔任的是水衡都尉,這個官職是漢代主掌皇室財政的官吏,趙充國是后將軍兼水衡都尉,他是在朝廷中擔任此職的,趙充國的后將軍只是兼職,并且是個虛職,大概是因為趙充國有軍事才能,兼著后將軍,如果有戰事,趙充國就以后將軍之職對外征戰,因此趙充國的后將軍也是負責對外征戰的。
后將軍李廣
蜀漢政權的黃忠擔任過后將軍,在定軍山之戰中,黃忠在戰場上斬*魏軍主將夏侯淵,立下大功,劉備奪取漢中之后,黃忠因功被封為后將軍,在此之前,黃忠是討虜將軍,這是雜號將軍,黃忠僅僅是憑借戰功就被封為后將軍。
關羽得知黃忠被封為后將軍與自己同列后,還說出了“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的話來,這說明前將軍與后將軍是同等地位,沒多久,黃忠去世了,并不知道黃忠的后將軍職責是什么。
三國后期蜀漢名將姜維也當過后將軍,公元256年,姜維升任大將軍,這是蜀漢的第一任大將軍,在此之前,蜀漢此職是空缺的,同年,姜維在段谷之戰被鄧艾打敗,將士死傷慘重,姜維因此自貶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之事。
意思就是姜維自己把自己貶為后將軍,但是職責仍然是大將軍,這里姜維的后將軍只是形式,他依然有大將軍的權力和地位,只是官職是后將軍,沒有現實意義。
后將軍黃忠
曹魏陣營,朱靈、曹洪、牛金、鐘毓等人當過后將軍,朱靈是在死前被封為后將軍的,是個虛職,曹洪的后將軍之職是魏明帝曹睿封的,也是個虛職,牛金的后將軍多半是跟隨司馬懿與諸葛亮作戰時被封的,其職責是對外征戰,鐘毓是鐘繇的兒子,鐘會的哥哥,鐘毓隨司馬昭平定了淮南叛亂,因功被封為青州刺史兼后將軍,并且都督徐州軍事,鐘毓的后將軍職責是鎮守一方,也算是鎮守邊境。
從這些事例來看,后將軍要么是虛職,要么就是負責對外征戰或者鎮守邊境。
三、左將軍
歷史上最著名的左將軍,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劉備經常自稱是左將軍,這一官職是曹操上表漢獻帝然后封給劉備的,劉備這個左將軍就是虛職,當時漢朝廷已經是傀儡,被曹操控制,劉備的左將軍一無兵權,二無地位,完全要靠自己。
除了劉備之外,呂布、馬超、于禁、張合等人都當過左將軍,呂布的左將軍一職是他主政徐州,朝廷加封的,此時的呂布鎮守徐州,職責是鎮守一方。馬超的左將軍一職是劉備封的,劉備稱漢中王之后,封馬超為左將軍,而劉備自己左將軍的印信則上交朝廷了,馬超的左將軍只是個虛職,他不可能得到劉備的重用,最多是名義上的。
左將軍劉備
曹魏陣營的于禁是最早當上左將軍的人,同時他也是曹操最信任的外姓武將,沒有之一,公元216年,曹操稱魏王,封于禁為左將軍,假節鉞,此時于禁的地位只追蜀漢的關羽,是曹魏政權中外姓將領地位最高的人,比張遼還要高。
于禁的左將軍職責是首都衛戍部隊,從襄樊之戰就能看出,于禁的七軍三萬人是曹魏精銳的中央軍,并且是守衛都城許都的,于禁的七軍被關羽俘虜之后,曹魏征的兵都是新兵了,因此于禁的左將軍職責是守衛都城,這是左將軍中最特殊的,相當于漢朝的北軍五校。
張合是五子良將之一,又是曹魏名將,是曹魏后期唯一碩果僅存的老將,曹丕接班后,封張合為左將軍,不久,曹丕命令張合與曹真率領兵馬討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因此張合的左將軍職責是對外征戰。
從這些事例來看,左將軍要么是虛職,要么就是負責對外征戰,此外,左將軍還有可能是守衛都城,并不固定。
左將軍張合
四、右將軍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右將軍應該是張飛了,劉備稱漢中王后,封張飛為后將軍,在此之前,張飛是征虜將軍兼巴西郡太守,鎮守巴西郡,駐屯閬中,因此張飛的后將軍職責是駐守郡縣,由于巴西郡并不是蜀漢的邊境,所以張飛不是鎮守邊境,只能算二線。劉備稱帝后,張飛從右將軍升任車騎將軍,如果關羽不死的話,關羽應該是大將軍或者驃騎將軍,因此前將軍與后將軍低于車騎將軍和驃騎將軍。
曹魏陣營,樂進、徐晃、夏侯霸都當過右將軍,樂進在合肥之戰后因功被封為右將軍,職責不詳,218年,樂進就去世了。徐晃在襄樊之戰中打敗了威震華夏的關羽,他是襄樊之戰的首席功臣,但曹操不久就去世了,曹丕即位后封徐晃為右將軍,但徐晃卻受征南將軍夏侯尚所督,可以看出在曹魏,右將軍是低于征南將軍的,徐晃的右將軍職責是對外征戰或者鎮守邊境。
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公元244年,夏侯霸被魏明帝曹睿任命為右將軍,當時的夏侯霸屯兵隴西,這里算是邊境了,因此夏侯霸的右將軍職責是鎮守邊境。
右將軍張飛
從這些事例來看,右將軍的職責是鎮守一方或者鎮守邊境。
五、偏將軍
偏將軍是將軍等級中較低的官職,從官職上看,僅僅高于校尉和中郎將,比前后左右四方將軍都要低,但在三國時期,很多名將都做過偏將軍。
比如關羽、馬超、趙云、徐晃、于禁、張合、周瑜等人,都做過偏將軍,關羽在徐州下邳被曹操俘虜,曹操厚待關羽,任命他為偏將軍,無固定職責,白馬之戰時,關羽和張遼為同曹操前鋒,關羽力斬顏良立下大功。
馬超在其父馬騰離開涼州到鄴城做官后,被曹操封為偏將軍,并統領其父馬騰留下的軍隊,繼續割據涼州與三輔,馬超的偏將軍職責有鎮守一方的意味。
赤壁之戰后,趙云跟隨劉備平定荊南四郡,趙云因功被劉備任命為偏將軍兼桂陽太守,趙云的偏將軍職責是鎮守一方。
延津之戰時,曹操用輜重引誘袁軍,徐晃在戰場上打敗了文丑,因功被封為偏將軍,但徐晃沒有固定的駐屯地,而是仍然不斷地跟隨曹操四處征戰,因此徐晃的偏將軍職責是對外征戰。
偏將軍周瑜
于禁在官渡之戰中有功被封為偏將軍,但他沒有固定的鎮守之地,而是跟隨曹操四處征戰,因此于禁的偏將軍職責是對外征戰。
張合原是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時,曹操燒毀了袁紹的存糧地烏巢,張合因此投降了曹操,曹操直接封張合為偏將軍,之后張合開始跟隨曹操四處征戰,因此張合的偏將軍職責也是對外征戰。
赤壁之戰與南郡之戰結束后,周瑜因功被孫權封為偏將軍,并且兼任南郡太守,周瑜屯兵在南郡江陵,因此周瑜的偏將軍職責是鎮守一方,當時的南郡算是孫權的前線,也可以認為周瑜是鎮守邊境。
從這些事例來看,右將軍的職責是鎮守一方(鎮守邊境)或者對外征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