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貓能叫懂人說話,也很聰明。
因為我現在就養著一只貓。有時候貓在樓上,我在樓下。我叫它的名字,它就會從樓上下來。
如果中途我加一句:快點快點,有好吃的!它就會瞬間發力,加快腳步,屁股顛起花跳過來。但前提是它必須肚子有點餓。
在它吃的飽飽的,在那里休息。你叫它,它會瞇一下眼,算打過招呼了,然后就不帶理你了,絕對的高冷。
它喜歡每天到樓下,就真奔后門口,喵喵喵的叫,想要讓你聽懂它的話,放它出去,打幾個滾,然后邊曬太陽邊看鳥。
不理它,就會來回蹭你,把你往門口帶,直到開門,達到目的,叫聲戛然而止。當然牽引繩少不了。不然它會放飛自我。逮鳥、逮粉蝶、逮小飛蟲,什么都新鮮,都好玩。
碰到下雨天也想出去玩。我告訴它,
下雨不能出去!再讓它看看外面的天氣,它真就不叫了。
貓喜歡跳高。有時候會跳到我們吃飯的桌子,特別反感。我就數1、2、3。待數到3的時候,我已高舉著手,裝著要打它的樣子?,F在每次剛數到3,它就已經逃走了,又好氣又好笑。
感覺貓真能聽懂人說話。
狗不但能聽懂人話,還能通過察言觀色來洞察主人的情緒,而同樣是馴化為寵物的動物,貓不但不會聽人話,也不會看人臉色,甚至有時候主人想要去親近一下還會招來一頓抓撓。
那么,貓是真的聽不懂人話嗎?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貓和狗誰更聰明?”以及“貓與狗的性格差異”這兩個方面來找一下答案。
貓和狗誰更聰明?
這也是一個存在著很大爭議的問題,因為喜歡這兩種動物的人數差不多,而這兩種動物各自的“擁護者”都認為他們的擁護對象更聰明。不過,我們不能以喜好來定義動物的聰明與否,目前對于動物的聰明程度,通常會用到兩個參考標準:第一是動物的記憶能力,第二是動物的神經元數量。
其中記憶能力分為短期和長期記憶,在這兩方面上,貓和狗表現都比較的出色,因為貓只要去某一戶人家偷吃過,不但第二天能準確的找到路線,即使隔很久,它們也能準確的找到這戶人家。
而狗的表現也是如此,舉個例子,小時候我養過一只大黃,后來大姑家蓋了新房子,但是沒錢蓋院子里,所以需要一只看門很好的狗,于是我家的大黃就被借走了。
大姑家是在我們家鄰村,當時我和父親牽著大黃送去了大姑家,結果沒想到當天的晚上大黃就掙脫了繩子跑了回來,可見它的短時間記憶是比較出色的。至于長期記憶,這一點通過它們認人就能看出來了,狗一生都會記得它的第一任主人。
因此,從記憶能力上看,貓和狗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們還是來對比一下它們的神經元數量吧。
動物的神經元數量與智商基本上是成正比的,因為神經元數量越多儲存、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就越強,我們舉個例子,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智商“天花板”的章魚神經元數量就明顯比其他無脊椎動物多,有著多達5億個,但是,它并不比大多數哺乳動物聰明,比如隨便一種靈長類動物都有數十億的神經元,人類的神經元數量更是達到了約100億個(人類的神經元數量區間在80-150億之間)。
從進化的角度看,神經元數量越多也就意味著物種需要更多神經元的處理信息,這種動物也就表現得越聰明。
早在2017年,Vanderbilt大學心理學和生物科學副教授Suzana Herculano-Houzel及其研究團隊就利用一種新的神經解剖學方法對家貓、家犬、雪貂、浣熊等8種哺乳動物的神經元數量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結果發現在神經元數量上家犬以5.3億個的數量遠超家貓的2.5億個。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狗比貓的體型大,神經元數量更多不是正常的嗎?其實,并不是體型越大神經元數量越多,舉個例子,在這次研究的8種動物中,棕熊的體型最大,但是它的神經元數量與貓差不多。
Suzana Herculano-Houzel教授表示:神經元的絕對數量,決定了動物內心精神狀態的豐富程度,也決定了它們對事件預判和解決能力的強弱。而狗的神經元數量是貓的2倍還要多,在它們記憶能力表現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我個人傾向于神經元數量更多的狗要比貓更聰明一些。
既然狗比貓聰明,是不是就代表著貓不可能像狗那樣聽懂人話?
首先,我認為狗能聽懂人話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訓練形成的,這種訓練的方法也很簡單,我們讓它們干什么,直到它們干對了,用摸頭或者獎勵食物的方法來表揚它,久而久之,在狗的腦海中就能形成關于一些指令的記憶,當我們再說這些指令時,它們就能準確的做出來了,所以,確切的說狗不是能聽懂人話,是經過訓練后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
而貓就不同了,人們從未給它們過這種訓練,而且即使人強行的給訓練,貓也不會聽人的話,這就與狗和貓的馴化程度有關了,從整體上看,狗的馴化要比貓更加的徹底,這是因為狗從狼馴化而來,在馴化的過程中,狗對淀粉的消化能力變強,同時野外生存的能力變弱,一旦被拋棄,它們即使能活,也是在人類居住地內流浪,所以,它們慢慢的就越來越依托于人類。
但是,貓的就不一樣了,它的馴化是因為農耕時代時,老鼠大量地向人類的居住地內遷徙,作為老鼠的天敵,一些貓跟隨老鼠來到了這里。當人發現貓的滅鼠能力后,會主動地投喂,讓它們在自己的住所內休息,這樣慢慢形成了馴化關系。
在貓被馴化后,它依然過著散養的生活,食物主要靠自己捕獵,這與野貓的習性幾乎差不多,所以貓的野性和生存能力都要比狗強很多,這導致了貓不會過度的依賴人,從而因為依賴去討好人,所以它們不會去迎合人的需求,包括人為的想要它們學會一些口令,它們本能的都是拒絕的,自然就不會聽懂人話了。
總結
從科學的角度上看,狗比貓要聰明一些,但是這并不是狗能聽懂人話,貓卻聽不懂的主要原因,這種差異的產生與狗和貓的馴化程度關系最大,狗改變了食物構成,退化了捕獵能力,過分的依賴于人,所以它們不但會接受人的指令訓練,還在漫長的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察言觀色。
但是,貓長期的半散養狀態,讓它們的捕獵能力依然沒有退化,所以它們自然也不會討好人,去學習指令和察言觀色了。
不過,如今已經很少會用貓去抓老鼠了,尤其是城市里的寵物貓,它們的野性逐漸地退化,野外生存能力也在急劇的下降,所以,未來想要貓聽懂人話還是有可能的,等到它們像狗那樣依賴人生存的時候,它就得學,而且還得學會了。
養狗十五年,養貓兩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狗和貓都能聽懂人的話。
人,狗,貓雖然是不同的物種,可是貓和狗被人類馴養了這么多年,它們也是有靈性的動物,它們與主人共同生活,逐漸的對人類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有所了解,它們通過觀察總結,結合人類的說話時的語氣變化,看著主人的肢體語言,就能理解主人的意圖,也就聽懂了主人簡單的話語。而且貓和狗年齡越大,和主人在一起時間越長,就越能聽懂主人的話。
狗能聽懂人話一般都認可這個說法,大家都沒太大的爭議,但在貓能不能聽懂人話這個問題上,就有很大的爭議。
我沒養貓的時候,也認為養貓沒有意思,聽不懂人話,可是養貓后,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我發現貓和狗一樣的有智商,有靈性,都能聽懂簡單的人話,可以說貓的智商一點不比狗差。
同時養貓和養狗大概有一年的時間,后來狗就離我而去了,那時侯我試過,同時喊貓和狗的名字,狗不用說,每回喊它它都是慢悠悠的走過來,沒有不到的時候,只是走的慢點,畢竟快十五歲了,腿腳不太靈便了。
貓呢如果我喊它時,它在看不到我的地方,它馬上就會出現在我能看到它的地方,有時侯會邁著大貓步一步一步向我款款走來,有時候出來瞅我一眼,原地躺下了,并不搭理我。
但我看出它知道我在叫它,它只是懶得理我而已。
由于貓和狗的性格不同,對主人的指令應答也不相同,狗總是表現出熱情似火,貓總是冷冰冰的愛搭不理,狗有時會遭到主人的嫌棄,主人卻會遭到貓的嫌棄,所以當你和貓說話時,不要認為它沒有聽懂,要看貓咪當時的心情,看貓咪想不想理你。
對于貓來說,不親自養你真的不能真正的了解它,養過之后你就會贊同我的觀點。
我相信貓能聽懂人的話,多年前宜昌市號召滅鼠,一個人要交廠老鼠尾巴,我罵老婆養的貓不會捉鼠,當天半夜朦朧之間,手碰到了什么東西???開燈一看,床邊一排放了四只死老鼠。
可以肯定貓是聽得懂人說話的,據我養貓十多年的接觸中,我斷定貓不但聽得懂人的話,更像人一樣會察言觀色。
貓咪之所以讓人感覺聽不懂人話,是它的性格使然,貓天性冷淡,高傲,孤僻,總感覺對人愛理不理,你養貓一輩子也很難碰到一只貓像狗一樣搖頭擺尾熱情似火,永遠都是熱臉貼冷屁股,哈哈,貓最熱情的方式也只是偶爾用頭擦擦你的褲腿而已。
一只剛出生的貓咪到滿月,你給它起個名字每日對著它呼喊大概十多天后它就知道它的名字,我曾經養過一只貓叫虎妞 每天對著它的耳朵反復叫幾次,不久之后它就知道它的名字有一次它外出游玩,項圈被東西勾住而失去自由,不能回家,我在外面呼喚它的名字,它就會喵喵回應,讓你能順利找到它 ,它經常外出游玩,有時天黑沒有回家,呼叫它的名字它就回應呼呼跑回家,
貓是一種會察言觀色的動物,一個不喜歡貓沒有喜歡動物之心的人,貓是絕對不會靠近的,貓的嗅覺是人類的27萬倍的,靈敏度是人類的80倍,貓咪能準確的判斷出主人的腳步聲,咳嗽聲,甚至是主人座騎的聲音,
以前我養的貓就能從樓下來來往往的摩托中,準確無誤地判斷出我的摩托車聲,每次開摩托車回到樓下了,貓咪就會準確聽出是我要回來,會在門口等候,貓咪更會察言觀色能跟人斗智斗勇的,一只自由的貓咪如果它不想讓你看到它不想回家,你是沒辦法抓到它的,但它會出現在你出現的地方等候你一起回家。
貓咪的反應能力也比人類強太多,一次跟貓咪在家樓下的大樹下曬太陽,貓咪在懶羊羊的睡覺突然間它彈跳起來了跑開,我正懵懵的時候,大概過了兩三秒左右一截枯枝砸落下來,正好砸在貓咪剛才睡覺的地方。
一只沒有經過人為干預的貓咪,是非常愛自由的,用閑云野鶴來形容它不過呢,貓咪就像手里抓的沙,抓得越緊流失就越快 ,讓它自由它就會像人一樣出去會會友溜達溜達到時間會回來,一日三餐也會準時出現呢。
綜合以上所說所以貓咪是聽得懂人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