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拍原創】這是一張2018年,大理蒼耳徒步群到漾濞三疊水的照個照片。
這是我三個年齡段的老照片:圖中左一為十五歲穿的土布、對襟上衣,左二為參加工作后十九歲時、穿的當時流行的“建設服”,左三為二十六歲時、穿得夾克服上衣。
十幾年的衣著變化,距今已是:六十七年、六十三年和五十六年啦!這簡短的十年說明了:人們對衣著穿戴,也是有著美好的追求!而這種追求,是與國家的逐步強盛有關的!而今的年輕人穿戴,比我們那個時代強多啦!但過去這段歷史,不能忘記!
應邀分享一張我珍藏幾十年的老照片。是小時候最早的一張照片。應該是五六歲的時候照的。穿著土布上衣,是布編的紐扣,一直珍藏,首次發布。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企圖以武力吞并全中國。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于盧溝橋事變的第二日,7月8日,向全國發表了號召抗戰的宜言。宜言中說:
“全國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要求立刻給進攻的日軍以堅決的抵抗,并立刻準備新的大事變。全國上下應立刻放棄任何與日軍和平茍安的打算。
全中國同胞們!我們應該贊揚和擁護馮治安部的英勇抗戰。我們應該贊揚和擁護華北當局與國土共存亡的宣言。我們要求宋哲元將軍立刻動員全部第二十九軍開赴前線應戰。我們要求南京中央政府切實援助第二十九軍。
并立即開放全國民眾的愛國運動,發揚抗戰的民氣。立即動員全國陸??哲姕蕚鋺獞?。立即肅清潛藏在中國境內的漢奸賣國賊分子和一切日寇的偵探,鞏固后方。
我們要求全國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衛戰爭。我們的口號是:武裝保衛平津華北!為保衛國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的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驅逐日寇出中國!”
宣言發出,我們的黨忠實執行自己的宣言,直至抗戰勝利。
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勿忘國恥。清明來臨之際,祭奠英靈!感恩先輩,感恩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記憶#
視頻加載中...
奶奶生于1900年,養育了五個子女。爺爺前窩生了四個孩子,全是女娃。盼子心切的祖父給這幾個女孩分別取名盼弟、念弟、喚弟、來弟??上?,還沒等生出第五個,大奶奶就去世了。
爺爺續弦后,奶奶生的頭一個又是個女娃,祖父取的小名叫“想弟”。如果穿越到那個年代,我都替爺爺著急,如果再生幾個女娃,該叫什么弟呢?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舊時代,為家族傳宗接代是女人的使命。老天有眼,奶奶接連生了三個男娃,破了家族史生育男孩的記錄。爺爺喜出望外,給三個兒子分別取名,最后一個字依次為:堯、舜、禹,都是我華夏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足見祖父望子成龍之心切。
奶奶嫁給爺爺,也算享了十幾年清福,妻以子貴么。爺爺當時接管了他爹油漆店的生意,買賣興隆,日子過得還算殷實??珊镁安婚L,隨著洋貨大肆進場,貨不好賣了。解放前因資不抵債破產了。于是,爺爺由掌柜的變成了打工的。也好,如果賣買干大了,解放后一準兒劃個資本家成份,后代們可要倒霉了。
爺爺微薄的收入不足以養活這一大家子,奶奶只得精打細算。除了要求爺爺改掉動不動就下館子的舊習,還在家院里砌了鍋灶。攤餅,蒸饃,熬粥,炒大鍋菜。然后又靠賣家俱、當手飾支撐日子。奶奶雖然是郊外農村的小腳女人,但心勁大,眼界遠,小包袱里總有掏不完的散金碎印,供女兒讀了女子師范,又供三個兒子上了大學。
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年自然災害,孩子們相繼工作成家生子,奶奶該過上好日子了吧??晌母镉謥砹?。奶奶這五個全是教師的子女都受到沖擊,或關牛棚,或下放農村,或調離崗位,一下失去了主要的生活來源。
我記得那個時候,奶奶今天遞給我個小碗:到街坊王奶奶家借點醬油,明天又讓我到后院韓奶奶家借五毛錢,后天又該為沒有炒菜的油犯愁了?,F在想想,奶奶挺要面子的一個人,內心該有多糾結呀。而我,小,傻,不知臉紅只知填飽肚子。一沒有這沒有那,我就摸起小碗問:奶奶,是不是又要讓借點什么啦?
在奶奶的照料下,我們兄弟二人長大了,臭小子調皮,上房、爬樹、打架、為找好吃的鉆進碗柜摔碎了不少碟子碗。不光和別人打,兄弟倆也相互掐架。一次,哥倆又打上了,而且打破了嘴,流血了。奶奶急了,一雙小腳原本走路就很費力,可這時,奶奶竟一溜小跑到我跟前,一把死死抱住我,帶著哭腔,喊著我哥倆的小名:把你們倆拉扯起來不容易啊,你是哥,讓著點,啊。我們哥倆不打了,一起攙扶著奶奶回屋,從此再沒動過手。
奶奶過了八十有些糊涂了。忘事,耳有點聾,經常喃喃自語:今天幾號呀?九號?八號?還是十號?人到了數著天數過日子的時候,時間會變得很長。太多的酸甜苦辣,太多的悲歡離合讓回憶不堪重負,想趕緊清零??勺约赫f了不算,那就要捱,一直捱到日子盡頭。
在我要結婚的時候,糊糊涂涂的奶奶突然把我叫到了身邊,笑瞇瞇地掀開衣角,說:早給你準備好了,怕你爺爺亂花,我縫到衣襟里了。說著,奶奶用剪刀挑開針線,哆哆嗦嗦摸出一張褶皺的十元人民幣塞到我手中。那一刻,望著奶奶慈祥的面容,我哭了。四十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寫到這段文字時,依然禁不住熱淚長流,久久不能自己。奶奶啊奶奶,我的親奶奶:您一輩子苦著、累著、省著自己,卻毫不吝惜地為兒女兒孫付出了一切。就像一盞快要熬盡的油燈,在最后時刻,拼命掙扎著,也要把僅余的一絲亮光照給后輩。這份大愛,這份恩澤,怎能讓孫兒我不銘刻在心??!
不久后,奶奶癱臥床上了。二年多的時光,我為奶奶擦身換被褥,端著屎尿褲去東流水池塘涮洗。一口一口將小米粥喂入奶奶嘴里。一天早上,奶奶不張嘴了,身體變涼了。我背起奶奶往醫院跑,曾經生過五個孩子的奶奶變得很輕。途中,我又抱著奶奶,因為奶奶的雙臂,已經不能搭在孫兒我的肩頭了。
奶奶去世后,在農村老家親戚那兒選了一塊地。在一道土堤下,我和弟輪流挖了洞穴。最后,我嘴里叼著手電筒,先將爺爺的骨灰盒送進去,弟弟在洞口外拽著腳把我拖出來。然后,我又捧著奶奶的骨灰盒鉆進洞里,把兩個骨灰盒緊挨著安置好。
就在我要示意弟弟拖我出洞的時候,借著手電筒的光線,我的眼神又一次與骨灰盒上奶奶照片的眼神相對,依然慈祥深邃,充滿了愛與不舍。
唉,從此,與奶奶陰陽兩隔了。
人都會終老,卻不一定被后人懷念,或時隔幾十年仍被后人珍藏著記憶。如果難忘,那個人對你一定是有大恩大德的,惟此,那個形象永遠是鮮活的,離你最近的,讓你牽掛并講述她的故事給你的后人聽的。
我的奶奶,就是這樣一個人。
這兩張照片第一張是1968年我和兩位同學三個人,第二張四個人中有一位是同學的妹妹。是在西安新城廣場和鐘樓同一天拍攝的,攝影師是當年西安晚報攝影記者王安良。
五十多年過去了,所幸我們四個人都健在,只是其中的一位同學患腦梗半身癱瘓,住進了曲江養老院,我們有時通通電話,她口齒不太清楚,但能聽明白意思。她說手機里存有這張照片,常翻出來觀看,回憶我們的青蔥歲月?;疾〉倪@位同學當年非常干練,是一所小學的校長兼黨委書記,退休后我們倆個都是區關工委的成員,每次開會時遇到都有說不完的知心話。
她不幸三年前患病,她老伴患糖尿病多年,且有并發癥出現,夫妻倆便一同住進了西郊的一家老年公寓,兩年后老伴去世,她被兒女送到條件更好一些的曲江養老院,她說這家的條件比西郊的好。每次通話,都有訴不盡的思念和感傷,常常哽咽難言。我們都老了,日子艱難。我一直說去看她,卻因為疫情總也沒有成行,只能默默地看著照片發呆。盼望日子早點恢復正常,能去看看老同學。
“十大”影響中國’攝影師”之一的朱憲民大師,在“記錄歷史歲月、留住時代變遷”的攝影實踐中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永遠是我們這些攝影人的楷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攝影師親歷了社會變革帶來的驚喜與憂慮,拍攝了大量記錄社會發展與變遷、彰顯攝影師個人藝術成就的作品,是攝影師用影像對歷史的學術丈量、文本關照和視覺存留,是對當今社會變遷的視覺記錄和現實生活的個體見證,其中還體現出影像面對未來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
朱公把鏡頭對準了中國社會的普通百姓,他用影像述說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故事。對普通百姓的關注是朱公一貫的作品風格,也是他攝影之路的初心。朱公被《人民攝影報》授予“人民攝影家”稱號。多年的拍攝,百姓們純樸、善良、堅韌的性格深深影響著朱公,在與朋友們的交往中,對每一個人,他都能真心相待。
我珍藏的這幅作品,就是朱憲民老師的“民以食為天”。是當年在北京工作時朱公所贈 ,這幅作品就一直掛在我的書房,時刻提醒我南太行的人民當時的艱辛生活,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祖輩們為我們打下的江山來之不易。特別是作為一個攝影人,要以朱公為楷模,不忘初心一心為民,真實的記錄現在的生活。
《1980·民以食為天》是朱公于1980年拍攝于河南林縣。人們于戶外就餐是中原鄉村特有的習俗和景觀,攝影家用仰視的角度呈現了對象的尊嚴感。兩個人物形式元素相依相附,特定的時間與地理特征,在人物的傳統服飾、背景,以及孩童臂肘下、懸墜著鈴鐺的細節處得到確定。主體形象的“中國蹲”姿態,勞動者大骨節的粗壯之手,高舉著幾乎倒扣在臉上、完全遮蓋住面孔的那只粗瓷大碗,鏡頭的定格,在一餐最后這有力的一口……,這個情景的節點,是作品從形式到主題表現張力的核心所在。而身邊的孩童那注目的眼神,一定是被這酣暢一口的響聲所吸引。這些極富沖擊力的視覺信息,在強烈傳達著“古往民本食為天!”的同時,耐人尋味的還在于一些細節:畫面上的兩只碗,不同質地和式樣的差別,端碗的手,碗、手間的筷子、動作,以及兩者的關系和意味……。這是自古以來,一代一代中原百姓繁衍生存的生動寫照。攝影家在現實生活場景中,對于瞬間的敏感和反應,正是來自他對拍攝對象所懷有的真誠和心靈相通的情懷。
還木有評論哦,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