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李爺爺在80多歲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媳婦秀蓮每天晚上為其守夜,在出殯的當天哭得撕心裂肺,滿地打滾。
當年李爺爺結婚后沒過一年,李奶奶在生孩子的時候就不幸去世了,只給李爺爺留下一個兒子,他獨自一人又當爹又當娘的將孩子養大。
過了十來年,村子里的鄰居讓他和張奶奶一起搭伙過日子,因為張奶奶的丈夫在前幾年意外去世了,一個人帶著孩子也不容易,家里也需要一個頂梁柱,所以鄰居才撮合他們。
可是李大爺這人臉皮薄,而且他們兩家的關系還挺好,所以就委婉地拒絕了鄰居的好意,就告訴大家:“我現在的心愿就是將小林養大,自己的事情先放一放,等小林長大了再考慮,現在不急!”
后來,小林長大后就在鎮上的廠里上班,因為他的工作比較好,而且人還長得帥氣,附近的媒婆都到他家來說媒。
才開始小林相了幾次都沒相中,直到遇見了秀蓮,他才將自己的另一半確定了下來。
秀蓮在剛開始見到李爺爺的時候,感覺他是一個不怒自威的人,雖然個子不是很高,但是非常壯實,沒有別人家父母和藹可親的笑容,只有滿臉的嚴肅。
當時秀蓮就在想,這樣一位滿臉嚴肅的父親是怎么把兒子養大的,根本不像小林說的那樣,他的父親是一位生活上特別細心的人,也很會照顧別人的感受。
秀蓮當時還以為跟小林結婚后不好跟李爺爺相處,沒想到她嫁入李家后才慢慢發現,李爺爺雖然外表看著嚴肅,但是他在家里無論做什么都非常細心,也非常在乎別人的感受。
當小林和秀蓮結婚后,李爺爺就自覺地搬到后面偏房入住,往后的日子里就再也沒有進過他們的房間,一般有事情都是在院子里喊他們一聲,然后就在外面等他們出來。
因為家當時農村的廁所都是用竹子編的墊子圍起來,只有一道簡易的門,每次李爺爺去上廁所都要在門外咳嗽幾聲,只要秀蓮在里面都會說一聲有人。
而且家里的重活都是李爺爺一個人包攬,從來不肯讓秀蓮吃一分苦頭,就算秀蓮搶著干也會讓她去干輕松的。
后來,秀蓮生了一個兒子,因為小林上班請不到假,李爺爺也不方便照顧,所以就把秀蓮的母親接到家里,來照顧秀蓮坐月子。
而李爺爺每天都是一大早就把雞燉好,負責家里的一日三餐,雖然很想看看這個素未謀面的孫子,但也始終沒有踏進秀蓮的房間。
秀蓮的母親看得出李爺爺想看孫子,就叫李爺爺進房間,被李爺爺婉拒后就把孩子抱到了院子里,當李爺爺抱起孫子的那一刻他笑了。
后來,秀蓮的父親在翻房子小青瓦的時候,不小心從房子上掉下來,摔在地上動彈不得,秀蓮的母親趕緊給秀蓮打電話,讓她和小林一起來幫忙送去醫院。
秀蓮連忙跟李爺爺說明情況,并且讓他在家幫忙照顧孩子,就當兩人轉身要走的時候,李爺爺叫住了小林,讓他到自己房間來一趟。
這時秀蓮突然想要上廁所,于是就往屋后的偏房走去,在路過李爺爺房門的時候就聽到他跟小林說:“這次秀蓮的父親住院恐怕需要很多錢,你們兩口子雖然有點積蓄,但是孩子以后上學要用到,我也沒有多少積蓄,這一萬塊你就先拿去用,如果不夠的話我在想想辦法,我直接給秀蓮也不合適,你趕緊拿著錢和秀蓮一起送她父親去醫院吧?!?/p>
李爺爺說完話后,門外的秀蓮這時已經淚流滿面,這個時候秀蓮的心里非常感動,并且暗暗下定決心,從今以后要把李爺爺當做親生父親看待,等他老了要盡心盡力的孝敬他。
因為秀蓮的家中只有她一個女兒,為了給母親分擔一些壓力,所以白天的時候她就照顧父親,晚上的時候就由母親照顧。
對此,李爺爺沒有一絲怨言,反而每天都接送孫子上下學,在家里給孫子洗衣做飯,每天晚上秀蓮回到家都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后來,秀蓮和小林的新鮮期過了,時不時就會因為瑣事吵得不可開交,每次李爺爺聽到他們吵架,無論他們誰對誰錯,都會把小林狠狠的說一頓,一直說到秀蓮心中的氣消了為止。
讓秀蓮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一個夜晚發高燒,感覺整個人都是頭暈目眩,想要起來喝杯水都沒有力氣,正好小林又在上夜班,她也不想麻煩李爺爺,所以自己就晃晃悠悠的走到廚房接水。
沒想到剛彎下腰準備接水,頭一暈就倒在了地上,李爺爺在后面聽到廚房有響聲,連忙起來看看什么情況,發現秀蓮倒在地上怎么也叫不醒,去扶她的時候感覺就像火爐一樣,李爺爺連忙將秀蓮扶到人力三輪車上,就載著她往醫院趕,這時李爺爺已經60多歲了,載著秀蓮騎了10多公里的路程,到了醫院李爺爺已經累得氣喘吁吁,汗水都把衣服打濕完了。
秀蓮在醫院醒來后,發現陪床的是李爺爺,她就知道是李爺爺騎車送她來的,望著那張蒼老又嚴肅的臉龐,秀蓮感動得流下了淚水。
后來,秀蓮和小林看著孩子長大了,也想把家里的房子推倒重建,李爺爺二話不說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交給他們,讓他們不用擔心錢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修建就住上了新房。
就這樣,小林和秀蓮結婚已有20多年,一家人過得非常幸福,李爺爺也已經82歲了,而秀蓮和小林也是50多歲了。
就在一天早上,秀蓮和往常一樣去叫李爺爺吃早飯,可是連著叫了幾聲家里都沒人回應,到李爺爺的房間才發現他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秀蓮連忙叫來小林,到床前一看才發現李爺爺已經沒有了呼吸。
小林當時就哭出了聲,而秀蓮看到李爺爺去世之后,她當時就哭得撕心裂肺,直接就坐在了地上。
李爺爺去世后,每天晚上本應該是當兒子的小林守夜,可是秀蓮說什么也不肯去睡覺,也要跟著小林一起陪著李爺爺。
就在出殯的早上,秀蓮抱著棺材痛哭,整個人就像瘋了一樣在地上打滾,好幾個親戚去架住她才讓她消停了一會。
每個人都能理解她的感受,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李爺爺待她就像親生女兒一樣,秀蓮待李爺爺就像親生父親一般,他們之間的親情是非常深厚的。
只是秀蓮覺得李爺爺對她太好了,而她卻在李爺爺的面前還沒有盡到孝心就去世了,這讓她的心里非常難受。
回到問題:80多歲的公公離世,兒媳婦哭得滿地打滾,正常嗎?
通過秀蓮的故事我覺得很正常,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只要對待兒媳婦足夠好,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看待,不讓她受一點委屈,在公公離世的時候,兒媳婦肯定會非常難過,而且會哭的撕心裂肺,滿地打滾。
我的鄰居張大伯80多歲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媳婦素梅哭得痛不欲生,滿地打滾。
張大娘很早的時候就因病去世了,只留下張大伯獨自一個人把他們的兒子小輝拉扯長大。
村子里面的好心人都想著給張大伯再介紹一個對象,但是都被張大伯拒絕了,他告訴大家:他覺得自己一個人可以把小輝撫養長大,如果給小輝再找一個后媽,還不知道對小輝怎么樣,為了小輝,他可以不再找老伴。
后來,小輝參加工作之后,鄰村的人們就給小輝介紹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就是素梅。
素梅和小輝定親的時候見過張大伯,張大伯給素梅的第 一印象就是:50歲的張大伯是一位個子很高的老人,身材魁梧,但是滿臉都是嚴肅,沒有一點笑容。
素梅當時就在想:這么一位不怒自威的老人,他是怎么把小輝撫養長大的?聽小輝說他的父親從小給他洗衣做飯,看著張大伯的長相也不像一個那么細心的人??!
其實,素梅猜錯了,張大伯雖然外表看著嚴肅,但是他在家里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細心,家里的各種家務活張大伯都包了。
因為是在農村,張大伯家的院子很長,所以素梅住在前面,張大伯獨自一個人住在后面。
素梅自從和小輝結婚之后 ,張大伯就再也沒有進過素梅平時住的屋子,如果平時有什么事情了,張大伯也是在素梅的客廳外邊的門簾那里招呼素梅一聲,素梅聽到公公的話之后,就會趕緊出去。
素梅記得張大伯只是進過她的屋子里面一次,就是素梅懷孕的時候,小輝想著把他們平時的床的里面再加一張小床,因為素梅抬不動,所以就讓張大伯進屋幫忙抬了一下床。
素梅還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夏天再熱的天,張大伯總是穿著一身長衣長褲,偶爾穿一下短袖,就算是在家里干活,張大伯的衣服被汗水濕透,他也沒有把衣服換下來,而小輝也給張大伯買了短褲什么的,但是張大伯在素梅的面前從來都沒有穿過。
素梅有些好奇,就問小輝:“咱爸難道不怕熱?這么熱的天,我一直見他穿著長衣長褲,你小的時候,天熱的時候,他也是這樣的?”
小輝苦笑著說到:“咱爸肯定嫌熱了,只不過他在你的面前,他肯定要顧及你的感受,我小的時候,只有我們二個人在家里的時候,他也穿短褲的?!?/p>
聽了小輝的話之后,素梅的心里也是一熱,她的心里更加地敬重張大伯了。
后來,素梅生了女兒,小輝就把素梅的母親接到了自己的家里,來伺候素梅坐月子。
而張大伯更是每天都十分的忙碌,他每天都早早地起來,去菜市場里面買來雞和魚,放在廚房里面。
雖然張大伯十分地想看看沒有見過面的孫女,但是,他從來都沒有進過素梅的屋子里面,還是素梅的母親把孩子抱到了院子里面,張大伯抱著孫女,心里實在是高興??!
后來,素梅因為生了女兒,每天都顧不上打扮自己,而且素梅的身材也胖了許多。
有一段時間,素梅發現小輝每天下班都回來得很晚,他看見素梅滿臉都是嫌qi,再也沒有了剛剛戀愛時的眼光。
素梅心里有許多的詫異,她有一天實在是好奇,她趁著小輝睡覺的時候,看了小輝的電話,她發現小輝那段時間和他廠里一個叫做小美的女孩走的特別近,并且,小輝還和小美承當:他要和素梅分手,準備娶小美回家。
于是,素梅那幾天一直和小輝不說話,她們誰也不理誰,而這些事情,素梅都沒有告訴張大伯,她覺得老人年齡大了,她恐怕老人傷心。
有一天下午,素梅在家里一個人的心情實在是不好,于是她就把閨蜜小利叫到了自己的家里,向她訴說小輝的事情,說到生氣的地方,素梅的眼淚就掉了下來。
正在素梅和小利訴說著的時候,忽然,素梅聽到張大伯在客廳外邊叫她:“素梅,今天你的朋友來到了家里,我剛好早上買了蘋果,已經洗過了,你出來拿進去招待她吃吧?!?/p>
素梅趕緊擦了擦臉上的淚水,裝作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來到了屋門外邊,接過來了張大伯洗的一盤蘋果。
素梅那天也不知道張大伯有沒有聽到她和小利的對話,張大伯只是非常平靜地看了素梅一眼,什么話也沒有說,轉身向著大門走去,素梅聽到張大伯的腳步越來越遠,并且還聽到大門關上的聲音。素梅長出了一口氣:公公總算沒有發現自己和小輝的事情。(因為張大伯在兒子結婚那天就已經說過:他要把素梅當做自己的女兒看待,平時張大伯對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很好,所以素梅不想讓張大伯知道這件事情傷心。)
記得那天天快黑的時候,素梅已經做好了晚飯,她發現張大伯才回到家里,素梅趕緊說到:“爸,您是不是出去散步了,晚飯已經做好了,我給您盛上了,您趕緊吃吧?!?/p>
張大伯還是和平時一樣,面無表情地答應了素梅一聲,就開始去吃飯了。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小輝從外邊下班回來了,和平時不一樣的是:小輝推著電動車,他的臉上好像劃傷了,并且走路還一瘸一瘸的。
如果換成平時,素梅肯定要問小輝:你怎么了,是不是摔倒了?
但是那一段時間,素梅和小輝互相不說話,所以素梅覺得小輝就是騎電動車摔倒了,也沒有問他一句話,素梅直接就抱著孩子去了屋子里面。
說來也奇怪,自從小輝那次騎電動車摔倒之后,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每天都對素梅特別的關心,知冷知熱的,好像剛剛和素梅戀愛的時候一樣,他在素梅的面前再也沒有提起過小美,好像他和小美從來就不認識一樣。
素梅心里也實在是高興:想不到小輝摔了一下,就知道自己錯了,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庭。
直到有一天,素梅帶著孩子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遇到了小輝廠里的李姐,李姐問素梅:“小輝那次經過他父親的教 訓,總算是改過來了,他再也不去找那個小美了?!?/p>
素梅十分的吃驚,她問了李姐,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原來,張大伯那天在客廳外邊聽到了素梅和小利的談話,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小輝又認識了小美,并且還準備和素梅分手,于是,張大伯什么話也沒有說,直接就從家里拿了一根棍子,來到了小輝上班的地方。
張大伯找到了小輝,他直接就拿著棍子 打 小輝:“人家素梅把一輩子都托付給你了,你怎么能這么沒有良心??!素梅對我那么的孝順,你現在看到年輕的女孩,就想忘了素梅以前的好,你如果沒有了良心,你還能對得起誰?我把你含辛茹苦的撫養長大,就是想看著你有一個幸福安穩的家??!”
小輝聽了父親的話之后,他總算是悔悟了:自己實在是太對不起素梅了,要知道素梅當初和自己結婚的時候,也是十分的好看??!
于是,小輝馬上就跪在了地上,他向張大伯保證:自己以后一定會一心一意的對素梅,讓張大伯放心。
李姐告訴素梅:當時張大伯去廠里的時候,有許多工人都看到了這件事情,她還以為張大伯回家之后,要和素梅說這件事情,誰知道,張大伯什么話都沒有說,就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情一樣。
聽了李姐的話,素梅的心里更加的感激張大伯:如果沒有張大伯,就沒有現在自己的這個家??!
后來,素梅又生了一個女孩,而張大伯更加的疼愛自己的二個孫女了。
有一天半夜1點的時候,下起來了大雨,小輝上夜班走了,而素梅的大女兒卻在這個時候有病了,素梅抱著大女兒坐在客廳屋子里面,她想去給女兒看病,可是小女兒在屋子里面睡覺,她如果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里實在是不放心,但是她更不想去后邊叫醒張大伯,素梅著急的實在是沒有辦法,她只有抱著孩子坐在客廳里面哭泣。
誰知道,那天晚上張大伯在半夜的時候聽到外邊下雨了,他于是就從后邊的屋子來到前面,他想看看下水道堵塞了沒有,誰知道,他發現素梅的客廳里面亮著燈,并且還聽見了素梅的哭聲。
張大伯于是著急的在客廳外邊敲著門:問素梅有什么事情?
素梅趕緊出了客廳,她告訴張大伯:大女兒有病了,現在她想去鎮子上面的醫院,但是鎮子上面的醫院離家里還有幾里地,并且下著大雨,小女兒在家里她實在是不放心。
張大伯聽了素梅的話之后,他什么話也沒有說,直接就拿過來了一個雨衣,他讓孩子趴在自己的肩膀上面,用雨衣把孩子搭好,自己也顧不上打傘,和素梅只交代了一句話:“我一個人去醫院好了,你在家看好孩子就行,你不要去醫院了?!?/p>
隨后,張大伯打開了大門,就急匆匆地消失在了大雨中。
望著張大伯離開的背影,素梅感動得淚流滿面:這不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嗎?
又有一天,素梅的母親在家里的平房上面曬玉米的時候,因為平房上面沒有欄桿,不小心從上面掉了下來,需要住院,素梅的父親趕緊就給素梅打電話,讓她和小輝一起來家里把素梅的母親送到醫院。
素梅和張大伯說過事情的原因之后,她還交代張大伯在家里幫忙照顧好自己的二個孩子,誰知道,張大伯聽了素梅的話之后,他單獨就把小輝叫到了自己的屋子里面。
素梅在前面看到小輝和張大伯進屋之后,再也沒有出來,她的心里想到:難道張大伯不想讓自己去照顧自己的母親?難道張大伯不想在家里照顧幫忙自己的二個孩子?
于是,素梅也來到了張大伯住的屋子外邊,還沒有進到屋子里面,她就聽到張大伯說到:“這是2萬元錢,你拿到醫院里面,這次素梅的母親住院估計需要很多錢,你一個人上班掙錢養家,估計你的手里也沒有什么錢,我直接給素梅也不合適,只有給你了,你趕緊拿著錢去醫院吧?!?/p>
聽了張大伯的話,素梅的眼淚馬上就掉了下來,在那個時候,她的心里就暗暗發誓:等張大伯老了,自己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孝順張大伯。
在素梅的母親住院的那二個月的時間里,素梅不分白天黑夜地伺候著自己的母親,而張大伯在家里更是忙里忙外的給二個孫女做飯洗衣服,每天接送二個孩子上下學。
從那個時候開始,張大伯把他每個月的退休金都積攢了下來,他積攢夠幾個月之后,就會趁著素梅和小輝同時在家里的時候,送到她們的手里,張大伯告訴小輝和素梅:“二個孩子正在上學的時候,需要花很多的錢,這些錢你們收好,給孩子們上學用?!?/p>
就這樣,20年過去了,張大伯已經快80歲了,而素梅夫妻二人也已經50多歲了。
素梅的二個女兒都考上了大學,并且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
素梅的二個女兒每次回來看素梅了,都是先去后邊的屋子,因為她們給爺爺帶了許多各種好吃的和衣服鞋子。
素梅看到自己的二個女兒對爺爺這么的孝順,她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因為張大伯年齡大了,素梅每天都會給張大伯做一些好吃的,端到張大伯屋子外邊的客廳里面,讓他出來吃飯。
張大伯的身體也很好,素梅常常和張大伯說:“爸,你有什么衣服了,拿出來讓我給你洗一下,你年輕的時候不讓我們給你洗衣服,都是你自己洗衣服,現在你年齡大了,你不要客氣,我就是你的親生女兒?!?/p>
但是,張大伯總是和素梅說:“你趕緊忙你的,我的衣服我自己洗,我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洗一下衣服也不費力氣,只當是鍛煉身體了?!?/p>
聽了張大伯的話,素梅的心里更是覺得:自己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孝順張大伯。
所以,素梅對張大伯十分的孝順,村子里面的人們只要提起來素梅,大家都知道她是一個孝順的好媳婦。
在張大伯85歲的那天早上,素梅還是和往常一樣,繼續給張大伯煮了南瓜小米粥,并且還給張大伯炒了一些青菜,她特意把青菜切的很碎,炒的時間長了一些,因為張大伯年齡大了,她恐怕張大伯咬不動青菜。
素梅把早飯端到了張大伯的客廳外邊,她和往常一樣,輕輕的敲了敲張大伯的屋門,說到:“爸,我爸飯放在你的客廳外邊的桌子上面了,你一會兒出來吃飯吧?!?/p>
但是,張大伯的屋子里面靜悄悄的,張大伯也沒有答應一聲,素梅看了一下時間:已經是早上快7點了,平時這個時候,張大伯已經開始坐在客廳外邊準備吃飯了。難道今天張大伯睡著了?
于是,素梅就來到了前面,她看到小輝準備騎著電動車去上班,于是趕緊攔住了小輝,讓他去后邊的屋子叫一下張大伯,讓他趕緊起來吃飯,要不一會兒飯菜就涼了。
小輝趕緊跑著去后邊的屋子,他叫了很久,張大伯都沒有答應,他拍了一會兒門,張大伯也沒有起來開門,小輝感覺出來了不對,于是他急忙把門弄開之后,來到了父親的床前,他發現父親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等小輝仔細的看過之后,他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去世了。
小輝當時就哭出了聲,而素梅知道公公去世之后,她當時就哭得悲痛欲絕,并且滿地打滾,
我們好幾個人都想把素梅扶起來,但是她實在是太傷心了,我們也沒有能把素梅扶起來。
雖然說在大家的眼中,素梅是一個很孝順的兒媳婦,但是,素梅總是覺得張大伯對她們太好了,自己在張大伯的面前還沒有怎么盡孝心,張大伯就已經去世了,她的心里實在是太難受了。
因為多年以來,素梅和張大伯生活在一起,張大伯一直把素梅當做親生女兒看待,而素梅一直把張大伯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看待,她們之間雖然不是親生父女,但是已經超過了親生父女的關系,公公突然之間去世,素梅又怎么不傷心難過呢!
素梅感覺到自己在公公面前還沒有孝順完,公公竟然突然去世了。她怎么會不難過??!她比誰都傷心??!
題主問:80多歲的公公離世,兒媳婦哭得滿地打滾,正常嗎?
通過鄰居素梅這件事情,我覺得很正常。
因為平時公公把媳婦當成自己的女兒看待,而知恩圖報的兒媳也把公公當做自己的親生父親看待,公公突然離世,兒媳婦感覺就像自己的父親去世一樣,她肯定十分的傷心,所以她哭得滿地打滾,悲痛欲絕,很正常。
趙叔84歲去世,大兒媳哭得趴在地上,被兩個人架著還走不成路,周圍的鄰居都議論紛紛。
趙叔只有兩個兒子,好不容易盼到倆兒子都成家了,他的老伴卻去世了。
本來兩個人商量好,等兒子都成家以后,就不跟兒子們一起生活,他倆在老院子里單獨過,相互照應。
可這個愿望馬上要實現了,老伴突發心梗沒搶救過來,只留趙叔自己。
當時趙叔剛到70歲,身體還算硬朗,大兒媳就要求趙叔幫忙帶小孩。
本來趙叔心里有些不想帶,一來自己再健康,畢竟也到古稀之年了,二來他一個老頭幫兒媳帶不到一歲的孩子,實在是有些不方便,三來小兒媳也馬上要生孩子了,他幫了大兒媳以后要不要幫小兒媳,又是個麻煩事兒。
他想著,兒子結婚辦事,花的大部分是孩子自己掙的錢,還給他留了些養老錢,要不然,干脆把養老錢分一分,當著倆兒媳的面,說清楚給誰多少,算是補貼他們了,就不幫他們帶孩子了。
還沒等趙叔提出來,大兒媳兩口子就吵架了。
趙叔正要去大兒子家,剛走到大門外,就聽到大兒媳在院里摔東西,并對大兒子吼叫:
“誰讓我這么命苦,剛嫁過來,婆婆就沒了!你看看現在,誰家的婆婆不幫忙帶孫子呀?我一個人怎么帶得過來,現在必須讓你爸幫忙!”
大兒子無奈的聲音傳來:
“我媽早就說過幫忙帶孫子,可誰知道會發生意外呢?她現在命都沒有了!最擔心的就是我爸,我爸都70了,再說他一個老頭,你覺得自己在哺乳期,讓我爸幫忙合適嗎?”
大兒媳不知道又摔了什么東西:
“你也知道不合適?那現在怎么辦?總得有個人幫我吧!”
大兒子哄她:
“媳婦兒,你別鬧了,才出月子沒多少天,這樣鬧對身體不好!我幫你呀,我天天不是在幫你嗎?孩子是咱們的,我只要在家,就只讓你喂孩子,其他的事全交給我,可以嗎?”
大兒媳似乎不依不饒:
“說得好聽!在家就幫我,可是你白天都在上班,晚上又要休息,能幫我多少?不行!必須爸來幫忙,我讓他干啥他干啥就行了,有啥不方便的?”
趙叔聽到這里,也不敢再去提自己的想法了,轉身回了自己的老院子。
心里越想越沒頭緒,真要按大兒媳說的,她讓干啥就干啥,也沒什么不行,但是這小兒媳馬上就生了,自己到時候是繼續幫大兒媳呢?還是幫小兒媳呢?
考慮到小兒子夫妻倆相對通情達理一些,趙叔又跑去了小兒子家,把自己的想法和小兒子兩口子說了說。
但小兒媳聽后,就安慰他:
“爸,你都70了,現在該想的是怎么照顧好自己,我媽就是為咱這個家操心太多,總想替哥哥家干完活,又來替我們干活,不讓她干還不聽,總怕孩子壓力大,她突然去世,估計就是平時太累了。你以后不用再為我們分擔什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就是給我們幫大忙了!孩子是我們倆的,我倆來照顧!”
小兒子還和趙叔說:
“爸,以后不要再提分錢的事,你就那么一點錢,自己留著比放哪里都強,分什么分?我哥是妻管嚴,我嫂子總愛占點小便宜,你覺得分得很合理,照樣會被她鬧一場,又不是沒發生過這樣的事?!?/strong>
趙叔想想小兒子說得有理,當初大兒子結婚,他出了15萬,小兒子結婚的時候,算下來是出了16萬,這事被大兒媳知道后,在自己和老伴面前哭鬧了一個星期,最后還是給她補了5000元,才算了事。
其實趙叔總覺得虧欠小兒子,因為兩個兒子都讀書不好,早早就外出打工。
小兒子每年都會給父母寄錢,自己再存下來一部分。大兒子呢,從來沒寄過錢,但大部分也都存了下來。因為趙叔以前就說過,父母是農民,可能幫不了他們太多,需要他們自己準備一些錢,來辦自己結婚的事。
趙叔夫妻倆,也會打工掙些錢,倆兒子結婚時,其中三分之一的錢都是小兒子寄回家那些。
所以,趙叔想著,給小兒子多花一萬也沒啥,小兒子給自己的錢,可不止一萬那么少。
沒想到因為這事,大兒媳把家里鬧了個底朝天。
趙叔又把自己在大兒子院外,聽到大兒子夫妻倆吵架的事,告訴了小兒子他們。
小兒媳又說:
“爸,以后別在他們院外聽墻根了,被嫂子知道了,又該生氣了,你就當不知道這事,如果他們真商量好了,讓你幫忙,那你就幫忙,別累著就行,我們這里,你不用擔心,我倆就行了!啥時候想孩子,你就來看看!”
這下趙叔心里的石頭,才算落了地。
果然,第二天,大兒子就去了老院子,支支吾吾地和趙叔說,想讓他幫忙帶下孩子,因為自己平時上班太忙,怕媳婦一個人帶不過來。
趙叔爽快地答應了。
和大兒媳一起生活的日子,對趙叔來說有些難熬。
平時的飯,是大兒媳指定做啥他就做啥,孫子的尿布,大兒媳一次都沒洗過,要么是趙叔洗,要么是大兒子洗,而且都要嚴格按照大兒媳的標準來做。
刷碗和打掃衛生也是趙叔負責,就連曬被子這種事,都是趙叔按大兒媳的指示做的。
只要趙叔一閑下來,孫子就被送到了他的手上,大兒媳則坐在旁邊玩手機。
偶爾碰見鄰居們去串門,大兒媳一看,立馬就走到趙叔身后,非常自然地給他捶起了背:
“爸呀,不讓你抱孩子,你還非抱!都說隔輩親,果然是這樣呀!你這該安享晚年的人了,還是閑不??!”
鄰居們有時打趣:
“喲,哪里去找這么好的兒媳,看你抱小孩還給你捶背,我兒子都沒給我捶過背!”
大兒媳爽朗一笑:
“看我嬸說的,這不是應該的嘛!我爸這么辛苦,還非來幫我們,我們不得對他好點呀!”
真是睜眼說瞎話,趙叔心里都替大兒媳尷尬,可老實木訥的他,能做的也就是努力擠出一絲笑容。
有時候周末,大兒子就不上班了,趙叔依然沒法休息。
每個周末,大兒媳都要去逛街,還非要拉著他一起去,一家四口浩浩蕩蕩地開著電動車,在村里的大路上飛馳而過。
大兒媳逢人就說:
“帶我爸去集上買件衣服去!”
“給我爸去集上買點好吃的!”
“趁周末帶我爸去外面遛遛看看!”
村里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的,都夸趙叔命好,攤上個孝順的兒媳。
可趙叔從來沒見過,自己添過啥東西,從集上帶回來的,往往都是大兒媳的各種快遞,還有她最喜歡的吃的用的。
大孫子讀三年幼兒園,趙叔接送了三年,大兒媳又上班了,他同時在大兒子家干了三年的家務活。
唯一感覺輕松的時候,就是去小兒子家的時候。
大兒媳看不慣小兒媳,所以小兒子夫妻倆,一般不會自討沒趣找大兒子夫妻倆玩。
趙叔就時不時地趁大兒子在家的時候,去小兒子家看看小孫子。
他去看小孫子的時候,是不敢買任何東西的,不然大兒媳知道后,會故意問他為啥只給小孫子買,不給大孫子買。
一到小兒子家,小兒子夫妻倆就像過節一樣招待趙叔,專做趙叔喜歡吃的東西,還會給他些零花錢。
趙叔想起老伴沒去世的時候,也是小兒子常去老院里關心他們老兩口,大兒子很少去,更不會像小兒子一樣,主動為他們老兩口,添置什么東西。
轉眼大孫子讀小學了,不需要接送了,在縣城里住校了。
趙叔也快80歲了,好在身體還是不錯,比周圍70歲左右的人都健康。
送大孫子去學校之后,當天晚上,大兒媳就把小兒子夫妻倆叫到了自家的院子,張口便說:
“爸也跟我們生活了六七年了,我倆都上班,把他一個人放家里,我們也不放心。也別讓他去老院住了,該跟你們生活一段時間了,反正你們又不上班!”
這話多多少少還是讓小兒子夫妻倆有些不舒服,他們不是不上班,只是那幾年在家里做電商而已。
不過他們也清楚,如果計較這些事,難過的除了老頭,就是大哥。
小兒子馬上就接了話:
“沒問題!爸就去我們那里?!?/strong>
趙叔執意要回自己的老院,他擔心小兒媳心里不平衡,畢竟現在自己啥忙都幫不上了,說不定啥時候就會這疼那疼的,按照大兒子夫妻倆的作風,他們肯定會說,在誰家住,誰就負責。
他心里的想法是,回到老院自己生活,萬一身體出問題了,也好提出讓倆兒子平攤。
可小兒媳似乎看出了他的擔憂,一出門就笑著說:
“爸,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就跟我們去住吧!我們正需要人幫忙打單子呢!你來了,我們就不用花錢請人了!”
一聽這話,趙叔心里敞亮多了。
他哪里會打什么單子,不過貼貼標簽還是可以的。
小兒媳知道他實在,每天都給他固定數量的標簽,讓他慢慢貼,貼完也不給新的,并且半個小時必須休息一次。
趙叔不懂電商,但他感覺得出來,小兒子兩口子,是處處為自己著想。
小孫子周末一放假,小兒子夫妻倆,就會帶一老一小去縣城里玩,專挑適合趙叔的。
說來也奇怪,趙叔從沒帶過小孫子一天,可小孫子卻和他格外親熱,走哪都牽著他的手,生怕他迷路了。
84歲那年冬天,趙叔一下子病倒了。
他十分清楚,自己挺不過這一關,所以,在去世前的幾天,就立了遺囑:自己的10萬存款讓倆兒子平分,但是院子留給小兒子。
這也是他老伴以前透露過的想法,倆人都認為,在養育兩個兒子的幾十年中,小兒子給予他們的關心和回報,遠遠多于大兒子。
本來趙叔留了個后路,晚年的時候,如果大兒子夫妻倆也盡到了差不多的養老義務,就都給他們平分。
可平時趙叔有些小病的時候,大兒子最多偷偷去看一眼,一分錢都沒拿過,大兒媳更是沒有任何表示,全都是小兒子夫妻倆在承擔,既出錢又出力,也從沒說過什么。
趙叔病重那次,大兒子也只是在搶救時去看了一眼,就又去上班了,在趙叔的逼問下,從小兒子的嘴里得知,那次花錢最多,大兒子依然沒出一分錢。
立遺囑的時候,大兒媳倒是去了,去之前又是大張旗鼓地在村里到處說:
“我爸病倒了,我特意請假了幾天,去照顧照顧他,光出錢還不行,好歹也要出力呀!他可是幫我們帶了幾年孩子呢!”
知道趙叔的遺囑內容后,大兒媳就炸了:
“這也太區別對待了!爸你幫我們帶孩子了不假,我們也供你吃,供你住了呀!這次我們沒說不出錢,是我們沒錢呀!老二他們做生意,比我們倆打工強得多,我們拿不出錢,總不能讓我們貸款吧?”
隨后憤怒離去,直到趙叔去世,也沒再去看一眼。
大兒子也怯生生地跟著走了。
可趙叔出殯時,小兒媳只是默默流淚,大兒媳卻哭得肝腸寸斷,被兩個人架著還走不成路。
鄰居們都圍在那里,只聽得大兒媳的哭喊聲:
“我的爹呀!你咋就走了呢!前幾天不是還跟我說,你想吃我煎的餅子嗎?我都還沒來及給你實現愿望,你就走了,這讓我怎么活下去呀!”
周圍的鄰居看到,趙叔的大兒媳眼淚鼻涕一把把掉,聲音都哭得嘶啞了,渾身像是被抽盡了力氣,連站都站不起來了,被左右兩個人架著還走不成路,有些人也跟著掉了淚。
很多人都議論紛紛,小聲說道:
“老趙的大兒媳是潑辣了點,也是個刀子嘴豆腐心,對老趙是真不錯,以前天天帶著他趕集買好吃的?!?/strong>
反觀小兒媳,只是在那里默默流淚,一點聲音都沒有發出。
趙叔安葬后的第二天,村里就傳開了,大兒媳那么孝順,啥遺產都沒得到,不知道小兒子兩口子用了啥方法,老頭把財產全部留給小兒子了。
有人專門跑到小兒子家去問,到底是啥情況。
小兒子夫妻倆一出門,才發現,大嫂在村里和別人哭訴呢:
“人家都說二老冤,我們家老大卻是最冤的,哪里見過老大啥都沒有,連院子里的一塊磚都沒分到,全留給老二的?這方圓幾十里,幾百里都少見吧?”
小兒子有些不滿:
“嫂子,別亂說,爸不是把錢平分了嗎?這院子的事,是爸執意要立遺囑的,我們真沒想過爭這個!”
大兒媳冷笑一聲:
“分錢了?在哪里?我怎么沒看到?錢也是你們的,院子也是你們的,爸可真是公平!”
說著說著,她又哭了起來。
最終,趙叔的小兒子主動去找他哥哥,提出把院子也平分,趙叔的大兒媳這才沒鬧下去。
80多歲的公公離世,媳婦哭得滿地打滾,正常嗎?
我的觀點是,80多歲公公離世時,兒媳婦哭得滿地打滾,大部分不正常。
公公去世,兒媳哭喪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不至于哭得滿地打滾。
80多歲的老人去世,也算是善終,講究的是入土為安,在這個時候,包括兒媳在內的后代們,只需要盡到應有的禮節,就可以了。
如果在這個時候哭得滿地打滾,不但顯得莫名其妙,還有些失了禮節。
本該安安生生地把老人送走,兒媳這樣哭,周圍的人是繼續送葬流程呢?還是騰出精力來撫慰哭泣的兒媳呢?
如果說公公生前對兒媳不錯,公公去世時兒媳難過,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兒媳也要明白,人死不能復生,能體面地把老人送走,也是對老人的一種尊重和孝心,不應該在這樣的時刻哭得滿地打滾。
還有一部分兒媳,和公公生前的關系并不算好,但是在公公離世時,依然會哭得滿地打滾,基本上就是在演戲看的,要么是另有所圖,要么是為了讓其他后代難堪。
綜上可知,80多歲的公公離世,兒媳婦哭得滿地打滾,基本是不正常的。
兒媳和公公之間的關系,本不是親人,但因為有了中間丈夫和兒子身份的連接,便成為了一家人。
當老人在世時,兒媳應該善待老人,盡到應盡的孝心,也是在給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樣,無需在老人去世時,過度渲染悲傷情緒。
孝子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噸灰。
希望每一位善良的老人,都能得到子女后代的善待。
鄰居王大爺82歲時,突然去世了,他的兒媳婦哭得撕心裂肺,滿地打滾,人都快暈過去了,誰拉都拉不起來。
那時,王大爺家的兒子王兵剛好退伍回來,還是單身,媒人就給王兵介紹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叫田麗。
田麗的命運很坎坷,8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沒多久,母親又改嫁,把她扔給了爺爺奶奶。
從小田麗就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很苦,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但田麗很勤快,10歲就會做飯、洗衣服,還心疼爺爺奶奶。
田麗成年后長得漂亮,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皮膚白皙,一點不像窮人家的孩子。
王兵見田麗的第一眼,就相中了她,田麗也對王兵有意思,兩人就在一起了。
結婚時,田麗什么也沒要,只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以后要給爺爺奶奶養老。王大爺知道田麗家的情況,他覺得田麗是個好姑娘,孝順爺爺奶奶是應該的,所以王大爺就同意了。
田麗的婆婆張大媽知道后,一萬個不同意,她覺得自己兒子娶田麗就是累贅,還要幫她養兩個老人。
可王兵和王大爺愿意,張大媽也沒辦法,只好妥協。田麗嫁進來后,張大媽就一直給她臉色看,處處為難她。
結婚沒多久,田麗就懷孕了,王兵為了掙錢養家,一個人去了外地,田麗留在家,跟公婆一起。
王兵走后,張大媽更是為所欲為,田麗懷孕期間,讓她下地干活,干完活回家,還讓田麗做飯、洗衣。王大爺心疼田麗,讓田麗別干活,待在家里養身體。
有次王大爺趕集,給田麗買了兩條鯽魚回來,準備給田麗燉湯喝,張大媽知道了,罵了王大爺一頓,還說:“田麗又不缺營養,你買鯽魚就是浪費錢”。
王大爺聽了,覺得張大媽過分了,回道:“兒媳懷孕幾個月,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吃兩條魚不應該嗎?我沒見過像你這樣的惡婆婆”。
張大媽聽了不服氣,覺得王大爺偏向兒媳,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吵了起來。
田麗在旁邊看著也很尷尬,不知道怎么勸,田麗就對王大爺說:“以后不用給我買這些了,免得浪費錢”。
王大爺說:“你別聽你婆婆的,她說了不算,你現在懷孕,只管放心吃”。
每個月,田麗就會抽時間回娘家,看望爺爺奶奶,剛開始,田麗就把家里種的橘子,拿點回娘家。
婆婆張大媽看到了,又說田麗是喂不熟的狗,每次回娘家,就把家里的東西拿去,田麗知道婆婆的意思,從那以后,就再沒拿家里的東西回娘家了。
王大爺知道了,把田麗喊到一邊,悄悄給田麗200塊錢,讓她拿著給爺爺奶奶買點營養品。
田麗不要,王大爺讓田麗拿著,還說都是一家人,應該的。田麗很感動,自從嫁到這個家來,公公處處維護她,把她當親生女兒看待。
沒多久,田麗生了一個女兒,婆婆張大媽就不高興了,還罵田麗沒用,說完就走了,看都不看一眼孫女。
田麗坐月子的時候,張大媽不愿意伺候,她嫌棄田麗生的女孩,兒子打電話回來給她說好話,讓她伺候田麗坐月子,她也不聽。
實在沒辦法,王大爺只好去伺候田麗坐月子,每天,王大爺干完農活,就回家給田麗做飯,再累也會燉一個湯,炒兩個菜,葷素搭配,才有營養。
做好飯,就給田麗送到房間去,王大爺講究,每天除了送飯進兒媳房間,其他時候都不會進去,怕兒媳尷尬。
熬了一個月,田麗終于出月子了,每天就自己帶孩子,張大媽看都不看一眼,干完活回來,還指使田麗做飯,田麗也不吭聲,就去廚房做飯。
王大爺知道了,讓田麗去看孩子,他來做飯。有時孩子哭,王大爺也會幫田麗帶一下,田麗很感激公公,在她最難的時候,一直幫助她。
熬過了最難的幾年,孩子終于上幼兒園了,田麗也輕松許多,就去鎮上找了一份工作,在超市收銀,每個月1500,夠一家人生活了。
就在日子越過越好的時候,婆婆張大媽生病了,經常胃痛,連飯都吃不下去,張大媽就去醫院檢查,結果得了胃ai晚期,醫生不建議治療,讓張大媽回家。
張大媽生病后,脾氣更暴躁,在家看不慣誰,就亂罵人,田麗不敢惹張大媽生氣,只有什么都依從她,也不敢還嘴。
不到三個月,張大媽就去世了,田麗很平靜,看著婆婆沒有掉一滴眼淚。
婆婆去世后,王兵回來幾天,又出去打工了,家里就剩田麗和孩子,還有王大爺在家。
孩子快要上小學了,田麗想讓孩子去城里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田麗跟王兵商量后,王兵也同意,但是他們手里只有幾萬塊錢,不夠。
王大爺知道后,晚上吃完飯,王大爺把一張十萬的存折拿給田麗,王大爺說:“兒媳,這是我存的養老錢,你們拿著去買房,別耽誤孩子讀書”。
田麗哪能要王大爺的養老錢,王大爺省吃儉用一輩子,就存了這么點錢,說什么也不能要。王大爺生氣了,說道:“我作為父母,幫助兒子兒媳是應該的,快拿著,一家人別這么客氣”。
在王大爺的勸說下,田麗只好拿著了,田麗哭著對王大爺說:“我從小沒有父母,從我嫁過來,你就把我當親生女兒看待,你就是我的父親,以后我會好好孝順你”。
王大爺聽了很欣慰,覺得沒有白疼這個兒媳婦。
有了王大爺的支持,田麗終于在縣城買了房,田麗還想著以后把王大爺接到城里去住,她就在城里打工掙錢。
結果田麗的奶奶又生病了,爺爺一把年紀了,行動不便,田麗不放心,想回去照顧奶奶,可家里的孩子又該怎么辦?
王大爺知道后,讓田麗安心去照顧奶奶,家里有他,他照顧孫女上學,田麗這才放心回娘家。
這幾個月里,王大爺每天起早貪黑,六點起來給孫女做飯,吃完早飯又送孫女去讀書,下午干完活,又去學校接孫女,每天來回折騰很累。
田麗把奶奶送老歸山,才回來?;氐郊?,看到王大爺憔悴了許多,田麗很心疼,讓王大爺別干活了,歇一歇。
后面,由于兩人長期異地分居,田麗和王兵的感情出現了問題,王兵的心早已不在這個家,對田麗的關心越來越少了,兩人經常吵架。
有次,田麗和王兵正在電話里吵架,王大爺聽到了,心里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王大爺就給王兵打電話去,狠狠罵了王兵一頓,還說道:“你敢辜負田麗,我就把你腿打斷,從此斷絕關系”,王兵看王大爺放了狠話,也不敢亂來。
這件事過后,田麗在家一直悶悶不樂,總有什么心事,王大爺知道田麗的顧慮。
為了兒子兒媳的感情,王大爺做出了一個決定,王大爺對田麗說:“孩子現在也大了,你就出去跟王兵一起打工,我在家照看孩子就行”。
田麗不忍心,畢竟公公也一把年紀了,王大爺讓田麗放心,他身體好得很。田麗就答應了,把孩子放在家里,讓王大爺帶,每個月田麗就給王大爺寄1000塊錢回來。
就這樣,王大爺一個人在家帶孫女,過了好幾年,孫女終于長大了,王大爺也慢慢變老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沒有以前硬朗了。
田麗和王兵這些年也在外面掙了不少錢,田麗對王兵說:“我們還是回老家吧,公公為我們付出這么多,現在他上年紀了,也該享福了”,王兵也覺得田麗說的對,兩人就回了老家。
田麗回去后,讓王大爺別干活了,在家享福就行,王大爺還是閑不住,每天在家做好飯等兒子兒媳回來。
轉眼王大爺都82歲了,除了走路不利索,身體還是好。
田麗也孝順,王大爺想吃什么,她就會馬上買回來,王大爺腳痛,田麗每天就會抽時間給他按摩,身邊的人說田麗像親閨女一樣。
那天晚上,王大爺可能提前有預感,把田麗喊到身邊說:“兒媳,我枕頭下面有兩萬塊錢,我怕我突然走了,你們不知道”。
田麗聽了,也沒想那么多,還讓王大爺別說這些不吉利的話。
第二天早上,田麗做好早飯,看王大爺沒出來,就去房間喊王大爺吃飯,發現公公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喊了幾遍,都不答應。田麗覺得不對勁,喊王兵來,才知道公公已經去世了。
田麗知道了,癱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還滿地打滾,人都快哭暈過去了。
街坊鄰居知道了,就來勸田麗別哭了,拉都拉不起來,都說田麗是個孝順的兒媳婦,比親閨女都好。
80多歲的公公離世,兒媳婦哭得滿地打滾,正常嗎?
我覺得正常,公公把兒媳當成親生女兒看待,懂得感恩的兒媳,也會把公公當成親生父親,所以公公去世,心里肯定會難過,哭得滿地打滾。
人都是相互的,就像田麗跟王大爺一樣,田麗嫁到這個家來,婆婆一直欺負她,公公卻處處維護她,把她當親生女兒對待,為他們付出了很多,田麗都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她對公公也孝順。
只是沒想到公公才享幾年福,就突然去世了,田麗一時半會接受不了,她舍不得公公,所以才會這么難過,只能說人心換人心。
大哥鄰居李叔,去世時80多歲,出殯那天大兒媳婦只是小聲哭泣,二兒媳婦使出吃奶的勁,哭聲非常大,滿地打滾兩個人都拉不起來,惹來左右鄰居議論。
李叔老伴去世好多年了,一個人住著兩間又矮又小的屋子。原來和二兒子住在一起,除了做飯做家務外,有時間還要幫兒子干點力所能及的農活。
小兒子到了結婚年齡,結婚生子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積蓄。
快70歲的李叔,不僅要去田里幫兒子干活,還要抽時間,把自己種的菜,拿到集市上賣,把錢攢著給小兒子,補貼家用。
不想看到二兒媳婦,因為錢和小兒子吵嘴??蓱z天下父母心,父母都希望兒女過得好,她們才放心高興。
大哥就經常調侃李叔:"大叔!你這樣給兒子干,每一分錢都給了兒子,等你干不動了,人家肯定好好伺候你,給你養老。"
李叔只是喜嘻嘻地說:"老了不能動了,人家會伺候我,我看沒問題。"二兒子看著父親70多歲了,還沒白沒黑和自己干,既心疼,又感到愧疚,如果自己條件稍微好點,父親就不用這么累了。"
于是就經常和媳婦說,每天多做點好的給父親吃,地里沒太急的農活,就不要父親去干,多在家歇歇,專心去打理自己的小菜園。
媳婦答應的道很爽快,可就是不付諸行動,好幾天不炒肉吃,偶爾用韭菜煎個雞蛋。李叔有時想吃肉了,就在集市上把菜賣完后,買點豬頭肉拿回家,一家人吃。
兒媳婦看見了,就陰沉著臉對丈夫說:"怎么就這么饞,賣菜的錢都買肉吃了,一分都剩不下。"
小兒子趕緊說:"找你做,你又不做,父親自己的錢,看把你疼的。"兒媳婦眼一瞪,把豬頭肉扔在了地上,進里屋把門呯!一下關上了。
李叔在另一間里屋里聽得清清楚楚,眼淚直打轉,起身慢慢走出了門口,去了大兒子家。大兒子兩口子,看見父親生氣委屈的樣子,趕緊把父親讓到屋里。
大兒子給父親拿了一個馬扎子,大叔坐下就不住地抽煙,大兒子見父親不說話,忍不住就問道:"爸爸!你這是怎么了,是不是老二媳婦,又讓你生氣了。"
大叔氣呼呼地說道:"還能有誰,"就把剛才的事情說了一遍。大兒子聽了說道:"太不象話了,這些年了一點也沒改,我不知和老二說多少遍,叫他管管自己的媳婦。"
大叔又說道:"你二弟沒少說他媳婦,就差打耳光了,就是這個耳朵聽了,那個耳朵冒了,一點作用不起。"
大兒媳婦也過來說道:"爸爸!你別生氣了,你這么大年紀了,有個三長兩短,我們怎么辦。要不這樣,你來我們家住,我們管你。"
大叔趕緊說:"這怎么能行,當初分家時就說好了,我跟著老二生活,給他家干活。老了養老,你兄弟兩一塊管。我在想不如你兄弟兩,出錢給我蓋兩間小屋,我自己住,你看行嗎。"
大兒子沉思片刻說:"這樣也行,到晚上我和二弟商量一下,錢兩人平攤,抓緊蓋起來,你住進去過清靜日子。"
可是二弟同意了,他媳婦不同意說道:"搬出去住,這算什么事,住了這些年了,突然搬出去,左鄰右舍會怎么看,不都說我兩不孝順,對父親不好,我們可擔當不起。
再說我們也沒錢,如果父親執意要出去住,你自己出錢吧,你們家比我們家富多了。"
大兒子心想,不同意蓋房,只是借口,關鍵是不想出錢,真是摳門。
商議了二三次,人家就是不出錢。于是大兒子出錢,給父親蓋了兩間小屋,屋里也簡單裝修了,從此李叔有了屬于自己的家,高興地整天笑嘻嘻的。
李叔身體還比較好,一個人生活,自由自在,想吃什么就做什么,這樣愜意的生活過了五六年。有一天,李叔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胳膊手有些麻木,而且越來越厲害。
就和大兒子說,大兒子趕緊把父親送去醫院,經診斷醫生說是腦梗,幸虧送來的及時,經過10多天的治療出院了,留下不太嚴重的后遺癥。
能拄著拐杖走路,但是不能自己做飯洗衣服。兄弟倆就商量著,輪流給父親送飯,洗衣服打掃衛生。
輪到大兒子,兒媳婦都是細心伺候公公,每天葷素,粗細糧搭配著,做給公公吃。吃完飯再問問下一頓,吃什么就做什么。李叔從心里感激大兒媳婦。
輪到二兒子家,就是天壤之別了。二兒媳婦都是自己在家吃飽,才把涼菜、涼飯給公公送去,放下就走愛吃不吃。有時農活忙了,一天只送一頓飯,把李叔餓得一拐一拐地去附近的小商店買吃的。
后來二兒子見媳婦這樣對待父親,就自己去送飯,可是送什么飯菜,還是媳婦來做,有時好幾天不炒肉。
又過了幾年,李叔又一次犯了腦梗。這次就沒有上次那么幸運了,住院近一個月,回家后只能躺在床上。
大兒子為了照顧父親方便,就把父親用輪椅推到自己家里。在炕頭上睡,一天翻好幾次身子,否則容易起壓瘡,隔二三天,就用溫水擦身子。每天大兒媳婦總是,提前問公公想吃什么,再去做。
等輪到二兒子家,媳婦堅決不同意把公公接到家里伺候。如果丈夫硬接回家,就用離婚來脅迫,最后二兒子只能敗在她的腳下。
對這種情況,大兒媳婦主動和丈夫商量,留在咱們家我們伺候吧,都是親生兒子,誰伺候一個樣,沒必要分得那么清。不這樣,一個人在小屋里,白天還好說,我倆抽時間過去看看,夜里能放心嗎?
大兒子心里就盼著媳婦這樣說,因為就怕自己主張,媳婦不愿意。就這樣,李叔一直到去世,在大兒子家住了5年多,倆口子無怨無悔,細心伺候了5年多。
在這5年里,二兒媳婦一次也沒去看望公公,做一頓飯。二兒子倒是有空就去照顧父親,還多次拿出錢給大哥,表示對大哥大嫂的感激,大哥也沒要一次。
李叔去世出殯的那天,送葬的隊伍中,哭聲最大的就是二兒媳婦,哭得死去活來,真得在地上打滾,兩個人都拉不起來。
不知內情的人,都說那女的是死者的女兒。鄰居們都鄙視地看著她,小聲議論,真不要臉,她公公活著的時候,那樣對待他,死了裝模作樣給別人看。
李叔的兩個兒子和大兒媳婦,也只是小聲哭,哭得自然。父親的去世,她們悲痛萬分,痛在心里。
80多歲的公公離世,媳婦哭得滿地打滾,正常嗎?
不正常。
就是在演戲,是演給不明真相的人看的。這樣的媳婦大多數,在公公活著的時候,不孝順,甚至虐待,就是在用眼淚給自己爭臉面。
也有的媳婦,公公在世時相處得比較好,對公公的去世,確實傷心欲絕,哭得死去活來,滿地打滾,但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還木有評論哦,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