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哪有士兵不會修工事的。
就算是現代化作戰的今天,土工作業也是解放軍戰士的必修課。
用林彪的話來說,沒有軍隊停下來不搞土木作業的。
在紅軍時代、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都非常重視土木作業。
林彪要求他的部隊,在敵人區域活動時,每天駐扎下來都必須修筑簡易工事,修好了才能睡覺。
這主要是防止被敵人偷襲、夜襲,或者調動部隊合圍。
在被敵人進攻時,有陣地依托和沒陣地依托,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我們看看解放戰爭期間的國軍,淮海戰役的黃百韜被我軍數倍兵力合圍在碾莊。
而碾莊在大平原上,本來是無險可守,只有一系列小村莊。而黃百韜身經百戰,知道突圍不了以后立即停下來搶修防御工事。
深溝、道路、墻壁、地下都被黃百韜修筑了防御工事,是多層縱深防御工事,所有火力點都可以交叉射擊。黃百韜麾下有很多老兵,修建的雖然是簡易土木工事,但水平還是挺高的。
比如明堡正對著解放軍一般不設槍口,防止被我軍精確火力壓制殺傷,導致碉堡守軍傷亡慘重,而是在側面開槍口,從側翼進行射擊。多個碉堡形成交叉火力,解放軍攻擊這個碉堡,側面其他碉堡向你射擊,讓你無法前進。你轉而攻擊這個碉堡,其他碉堡也是一樣的射擊。
同時碉堡雖然只是用泥土和木材,卻修建得很巧妙,通常只有半米暴露在地上,其余大部分在地下。這樣解放軍的直瞄炮難以擊中,而且機槍火力可以貼著地面射擊,我軍進攻士兵就算匍匐也很危險。
另外還有大量的暗堡存在,同明堡相呼應。暗堡都是非常隱蔽的,在射擊之前根本就沒有辦法發現。一些暗堡甚至修筑在豬圈邊,灌木內,甚至墳堆里。
更夸張的是,在黃百韜的命令下,很多工事都連著村子,小村子連著小村子。解放軍用盡力量好不容易打下一個村子,立即受到另一個村子的火力襲擊,國軍還不斷反攻。
就是因為碾莊的工事修建得好,黃百韜9萬人被15萬解放軍包圍,本來華野預計3到5天可以吃掉碾莊的敵人。沒想到,黃百韜堅守了12天,還造成進攻解放軍5萬多人的傷亡。
反例就是遼沈戰役最后階段,廖耀湘被林彪追擊。
廖耀湘在西進和東退兩種選擇下,猶猶豫豫,錯失良機。
結果10月23日才東撤到黑山、大虎山地區,卻被解放軍搶先一步占領陣地阻擊。
這種情況下,廖耀湘沒有像黃百韜一樣選擇就地修筑陣地死守,而是用明碼下令不顧一切地繞過解放軍陣地撤退。
這些軍隊在撤退途中,遭到解放軍主力四面夾擊,沒有做出激烈抵抗就全軍崩潰了。
此戰僅僅持續1天多,廖耀湘就損失12個師(旅)等共10萬余人,解放軍則損失輕微。
這就是依托陣地,和不依托陣地的最大區別。
以解放軍傳統來說,修筑軍隊當然是自己完成。這種土木作業確實比較辛苦,說起來比真正打仗還辛苦,但是也沒辦法。你不愿意流汗,打仗就要流血啊。
就比如戰壕和防炮工事,你如果不修建,一頓炮擊就會讓你傷亡一大堆人。
不過如果是打打仗的時候,比如是大型阻擊戰,可能只靠官兵來不及修建這么多工事,可以發動根據地群眾來幫忙,主要是征集一些男性民夫。
國軍也是一樣,尤其是雜牌軍紀律較差,經常會抓民夫用于修建工事,這是強迫性質,不能不去。
蘇聯紅軍在蘇德戰爭中也差不多,比如莫斯科會戰、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往往都征集大量民夫來修建防御工事。
比如莫斯科會戰期間,為了修建縱深數百公里的防御陣地,發動60萬市民參加修筑工作。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莫斯科市民雖然是自愿參加修筑,但可不是說你可以隨便離開的。一旦參加了這種工作,就要按照軍人標準管理,國家也給你軍人的待遇(主要是食物和住宿),你沒有理由隨便離開屬于犯罪行為。
最后說一句,戰斗力比較強的部隊,多是善于土木作業的。
比如八路軍的關家垴戰斗,岡崎大隊500多人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利用幾個小時時間,緊急修建了防御工事。岡崎大隊長是工兵出身,親自指導修建工事。到了八路軍發動進攻時,這里已經有了完整的工事:日軍將這排窯洞全打通了,每個窯洞都筑有機槍陣地,既可獨立構成一個火力點,又可與其他窯洞互相掩護、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網。機槍陣地前還挖有防彈壕,如果手榴彈沒有扔到位,掉到防彈壕里,就難以對日軍構成威脅。窯洞外也挖了工事,構成了里外相連、窯窯相通的循環作戰工事。
不過,代價也是有的,就是岡崎大隊搶修工事導致非常疲憊 :部署完畢后,左權又解釋道“我們之所以要在3時發起攻擊,是因為敵人在我們的圍困下已經疲憊不堪,特別是他們又剛剛構筑完工事,肯定是累得不行,困得不行,我們就要趁敵人酣睡時進行偷襲?!?/p>
此戰沒有消滅這區區500多日軍,事后八路軍還組織軍官來研究日軍修建的陣地,認為非常巧妙,很值得學習。
梁老師說事為您回答這個問題。
瞅著這個題目,小編突然想起幾年前,在一個期刊上看過的故事。
小編感覺這個故事,就很好的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那么小編接下來,就簡單的說一下這個小故事。
故事就是圍繞戰壕寫的,主人公就倆人,一個是從剛入伍的新兵,最后硬生生的熬成了老兵的人,另一個人是老兵的連長。
這倆人在文章中也沒留下名字,這讓小編很遺憾。
當初小編這文章讀完之后,就感覺鼻子都是酸酸的。
說這位老兵剛剛入伍的時候,也就十七歲,基本上是踩著入伍的年齡線當上的兵。
當時這位老兵也沒多大想法,就是抱著打日本人,殺鬼子的想法上了戰場的,他狠日本人。
結果老兵到了部隊,轉臉這就上了戰場。剛上了戰場的老兵啥也不懂,部隊除了發下一條槍之外,還扔給他一把大鐵鍬。
第一道命令就是拿大鐵鍬挖戰壕。
當時老兵感覺到委屈,他們挖的這塊土地,那那都是石頭,碰到石頭小的還成,這要是碰到大塊石頭,就算到了霉了。
鎬頭上去了都是一個白印,這也就算了,他還震的倆手巴掌疼。
這一下兩下還能撐得住,時間久了,老兵滿腦子的憤怒:“我是來打鬼子的,憑啥跑這砍石頭?有病???”
在老兵的眼里,這不就是挖個水渠渠嗎?有嘛作用?干嘛這么折騰人?
這人啊,就那樣,思想上他不對味了,腦子他就犯了懶病,這身子骨跟著就開始敷衍了事。
得了,等到戰壕挖的差不多了,連長回頭就要開始檢查戰士們的工作。
等到檢查到老兵這塊的時候,連長那大眼珠子就瞪了起來,揮舞著手里的鐵鏟問:“誰干的?”
“報告!我!”老兵不服氣,還理直氣壯的大聲吼道。
連長眼睛瞪的更加大了,用鐵鏟在老兵戴著鋼盔的腦瓜子就砸了幾下。
“咣咣咣!”老兵到是沒感到腦瓜疼,就是感覺腦瓜嗡嗡的。
連長還沒說話,老兵就說:“我是來殺鬼子的,不是拉挖水渠渠的!”
“嗨!你還有理了!”連長又敲了兩下跟著就罵了起來,罵完之后就說:“命都沒了,還殺哪門子鬼子?”
最后說:“跟我說!戰壕就是我的命!快點!”
老兵大聲的重復一句,接著老兵又開始挖戰壕不說,還增加了一個防炮洞!
當時老兵的心里除了罵人,就是把連長罵上了西天,恨不得甩連長倆大耳瓜子才解氣。
等到真打起來了,老兵這才明白,連長說的是真的,戰壕就是我的命。
“防炮了!”
“上戰壕,玩命了!”
在戰場上,老兵總是能聽到連長這兩句話。
在以后的戰場上,這是連長吼的最多的話。
但在這一次和日本人打起來的時候,老兵慫了。因為聽到炮打完之后,要上戰壕,他不敢動了,是連長把他從防炮洞里頭揪出來,踹著他的屁股向他吼:“戰壕是老爺們玩命的地方!”
老兵一輩子都記的這句話,他跟著連長吼完這句話,神奇的不害怕了。
當老兵打的久了,變成了真正的老兵,而連長卻沒了。
因為在另一次戰斗中,連長為了救幾個聽到炮擊呆住的新兵,被一發炮彈擊中,人沒了。
哪天老兵哭了很久。
“防炮啦!”那股子地道的東北味,他再也沒有聽過了。
這個故事,其實很能說明題主的問題。
挖戰壕確實是一件相當疲憊的事情,但作為一名戰士,您不得不去挖掘,因為戰壕就是士兵的命,是老爺們玩命的地方。您能不挖嗎?
沒有戰壕怎么保持自己?沒有戰壕怎么去打敵人?戰場上的規則是保護好自己,才能夠有效的殺傷敵人。
所以就算是再怎么累,都的去挖才成。因為保住了命,才能更加有效的殺傷敵人,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咱別的不說,就說朝鮮戰場上。當年咱志愿軍拿的是啥武器?對過那敵人,美國人帶著他的蝦兵蟹將又拿的是什么武器?
美國人要飛機有飛機,要坦克有坦克,一個呼叫過去之后,不僅有榴彈炮,迫擊炮,甚至于蹲在大海上的艦炮都能打過來幫忙。
咱有啥?除了兩顆手榴彈,就剩下萬國造的雜牌武器。
想要贏得戰爭,必須有效的保護自己,那么戰壕顯然就是保住自己的最佳武器。
再舉個朝鮮戰爭上的事情,您就明白了。
1950年十一月二十九號的時候,發生了一場讓世界所有軍人都瞠目結舌的戰斗——葛峴嶺戰斗。
之所以瞠目結舌,是因為這場戰斗,志愿軍零傷亡,而對手卻丟下二百多具尸體。
事情是這樣的。
當時志愿軍已經發動了第二次戰役。
萬歲軍三十八軍奉命要進行一次大穿插,這次穿插強度要在十四個小時強行軍七十二點五公里。
聽著就是一件相當累人的事,可這也就算了,咱還必須比敵人的四個輪子快一步,搶占三所里。不然所有的一切都的白搭。
您要知道在第二次戰役中,三所里是啥?
這就相當于一個大口袋的口子,把這里給扎緊了,美國人鉆到里頭的部隊,這就算消停了,任他掙扎,也逃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了,掐碎了他,也就是時間問題而已。
結果,三所里這口袋口是扎緊了,但113師的偵察隊回頭發現,美國人不向三所里逼近了,而是奔著三所里西邊的龍源里玩命的逃竄。
美國人那勁頭不管不顧的,那勁頭別提了。
可擱到咱這里,就知道壞了,看起來志愿軍布置的這口袋,還有口子沒有扎緊,而且這口子一準就是龍源里。
事情到這里,沒得說,只能派部隊把這口子堵上了才成。
于是113師給337團下了死命令,要求趕到龍源里,死守在哪里,把敵人卡死了。
龍是有頭,所以337團出發的時候,就必須有帶隊的,沖到前邊去。
那么作為龍頭的前衛部隊,就是一營一連二排,尖刀排的任務就落到了二排的身上。
排長郭忠田,帶著二排,一個排的人就向著龍源里撲了過去。
小編擱這里和您這么說,說的輕松,似乎沒什么,但您要記住了,整個二排已經五天五夜沒休息了,戰士們連個閉眼的機會都沒有。這也就算了,這五天里頭,戰士們已經激戰了兩天兩夜了。
就這簡單的倆數字,您就知道二排的戰士,人困馬乏已經沒法形容他們疲憊的狀態。
那么在這種疲憊狀態之下,二排的戰士,還要搶時間,必須在美國人的四個輪子趕到龍源里之前,搶占制高點。
于是您就看到了,整支部隊可以說是一邊睡覺一邊趕路,這說起來都不可思議。
后面的戰士撞到前邊的戰士才能醒來的程度,這還要翻山越嶺的,路都沒有一條,硬蹚出一條路出來。
為了趕路,下坡的時候,二排是滑下山坡的,可走到中間,被一條大同江給攔住了,但就算是這,戰士們脫了棉褲,跳入水中過江。
就這么的,二排在十一月二十九號的凌晨,郭忠田帶著二排的戰士穿插到了龍源里。
戰士們來的早,美國人還沒從戰場上退下來呢?
郭忠田先是勘察了一下戰場情況,按照一般的戰場法則,郭忠田防守的地方,必須是這個戰場的制高點,也就是說主峰葛峴嶺就是他們的主戰場。
結果郭忠田看完之后搖頭,他把戰斗的主戰場,放在了公路邊上的一個山包包上了。
在他看來,那個地方的公路繞過山包包的時候,恰好是一個彎道,任何車輛到了這里,都會不自覺的將速度放下來,而且山包面朝公路的一扯,就像刀切了一樣,敵人的坦克在這種路上壓根就頂不上來。
郭忠田作為指戰員,命令下達了,戰士們沒有意見,爬到山包上,這就開始修筑工事。
什么戰壕啦,交通壕了都給挖出來。
您看看,五天五夜部隊都沒有休整,還打了兩天兩夜,這又急行軍,到了地,氣都沒有喘上一口,這就開始挖戰壕了。
還是那句話戰壕就是命,該挖還的挖,一切都挖好了,按理說該休息休息,調整一下狀態,把這口氣喘勻了迎接敵人了。
就這,郭忠田還不罷休,拉著二排的戰士,又跑到主峰葛峴嶺挖戰壕,硬生生的弄出一個假陣地來。
您自己看看吧,自己的戰壕剛剛挖好,這又跑去挖假戰壕,這要是在美國人看來,這哪是打仗啊,明明就是挖溝的一幫人。
您還別小瞧了這些操作。
結果就是這些假陣地,把美國人呼叫過來的飛機大炮打出來的炮彈全部吸引了過去。
讓真正的主陣地免受打擾。
一開始戰士們,不明白郭忠田到底想干嘛?在看到了美國人的飛機大炮都打到了假陣地上了。
這下好了,開始修假陣地不情愿,現在假陣地被摧毀了,郭忠田一說去修復假陣地,戰士們也沒有一個不高興的。
結果這場仗打下來,郭忠田這個二排,打死了二百六十多個敵人,擊退敵人六次的進攻,而自己呢?沒有一個傷亡的。
您說戰壕的作用大不大?所以說戰壕就是命,這話一點都沒有往了高說了。
說道這里,估計有很多小伙伴要問了:“這啥時候開始有戰壕的?”
這還真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您要說戰壕開始大面積使用,這到是有個時間點,那就是一戰那會。通常情況下,一戰也會被人叫做戰壕戰。
沒法子,一戰那會的軍事裝備,噴發的也太多太快了,您比方說重機槍的使用,坦克的使用,啥武器都給你往出冒。
士兵們擱戰場上被打的錯不及防,所以自保這顯然就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想要自保就得去找掩體,可在戰場上,您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掩體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士兵們就地挖掘,筑起防線這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當時的戰壕戰一般情況下,戰壕擱前邊挖,而各種火炮被擱到了戰壕的后邊。這么做的目標一個是防止敵人,在無聊的時候,發動偷襲把火炮給摸了,畢竟火炮是戰場之王嗎?
而且這么做,還能為前沿陣地提供火炮支援。
那么在敵我兩個陣地之間,就是一片無人區,這里除了尸體,就是各種彈坑,已經不知道是那個家伙埋下去的地雷和炸彈。
說真格的,打仗可不是下象棋,玩軍旗,雙方把棋子都羅列好了,還友好的協商,你先還是我先的。
雙方一旦開戰,為了勝利,可不會講究太多規矩的。
說道這里估計有小伙伴要問了:“戰壕一般挖多深?”
這個問題,其實小編之前也是有疑問的,您要是看歐洲戰場,尤其是描述一戰的電影電視,或者圖片,那家伙的戰壕,比一人還高,戰壕的墻壁還用沙袋或者木頭板子給釘好了。
事變要是開槍還得踩著內側挖好的臺階進行射擊,甚至于他們會在戰壕的上方,擱上一堆沙袋(這地方,往往擱置機槍,目的是給機槍減震使用的)。
而有些影片里頭,戰壕也就半人高?
這其實是因環境的改編而有所改編的,甚至于和戰術戰法有一定的關系。
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
1937年的八月份,日本人扛著他們的三八大蓋,推著他們的九二步兵炮,抱著擲彈筒就跑到上海,開始圍攻上海。
當時防守這地的是蔡延鍇將軍帶的十九路軍,面對日本人的精良裝備,和過硬的軍事素養,咱還就不好打。
這不,作為將軍的蔡延鍇,時不時的到陣地前沿進行觀察,對作戰進行調整。
那么在這一連串的觀察中,他就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日本人的個子還真就不高。
那兩條小短腿跑的還真就快。
就這么一點,蔡延鍇將軍就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讓士兵把戰壕挖深了,挖到啥程度呢?
人站在戰壕里頭,看不到戰壕外邊,也就是至少一人高。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這士兵站到戰壕里頭就沒法打槍,所以蔡延鍇將軍,就讓人做了五百個小木凳,一開打士兵們站到小木凳上開槍。
就這么打了一段時間,日本人這就靠近了陣地。
蔡延鍇就讓士兵放棄這道戰壕,撤到第二道防線,撤的時候,為了行動方便,給木凳上栓根繩子,到了第二道防線之后,一拉這繩子就把板凳就全部收回來了。
而日本人沖上來之后,一瞅就有戰壕,這叫個高興,就想著依托這條戰壕對抗。
結果一個個的跳進去之后,傻眼了,他們壓根就夠不到戰壕的上方,別說開槍了,就連爬出去都是一個問題。
最后咱來一個反擊,好了甕中之鱉,跳進去的日本人全被憋到了第一道戰壕里頭去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我是嶺南通途,我來回答!
挖戰壕是士兵挖嗎?士兵那么疲憊還有體力挖嗎?很多人都知道戰場上,戰壕是非常常見的工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這是怎么來的,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一起交流一下!
一、戰壕的定義和來龍去脈
戰壕是我們在看電影,或者是看電視劇當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東西,同時在戰場上面,戰壕確實也發揮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戰壕的由來是怎么樣呢?在戰場上面究竟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根據百科對于戰豪的定義是這樣的,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戰壕是指一種作戰的輔助工具,交戰方處于對峙時,掘土成壕,可以防止從正面襲擊過來的子彈和炮彈。戰壕的大規模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戰壕對步兵沖鋒的壓制能力極強,配合機槍能在一戰中建筑出堅固的防線。
關于戰豪演變的歷史,百科的定義是這樣的:
戰壕是由散兵坑演化來的。歐洲進入火藥武器時代后,除排縱列作戰的正規士兵外,出現散兵——就是不排隊列作戰的步兵——這些士兵相當于現在的偵察兵或者尖兵。
他們監視敵人,作戰時會為自己挖一個小坑來躲避炮彈。在騎士戰演變為列陣槍戰的過程中,因為沒人愿意和敵人站在幾十米開外對射,所以散兵坑被普遍使用為戰壕,以保護士兵。
戰壕的使用在保護雙方士兵的同時,可能間接導致了單場戰役的時間大大拉長,軍費消耗增大。以前單次戰役一般在幾天至月余結束,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凡爾登戰役打了10個月,索姆河戰役打了4 個多月。
從戰壕的定義以及它的演變歷史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戰壕是在最近這一兩百年才誕生的一個東西,它經過了演變以后,被實踐證明了,他在戰爭當中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同時戰壕的出現,也將戰爭的時長大大地拉長了。
戰壕在戰爭當中,可以說能夠起到非常好的防御作用,尤其是對于防守方來說,如果自己能夠建立起比較復雜,堅固的戰壕堡壘,那么通常來說堅守陣地的時候,就能夠減少自己的傷亡,同時能夠大大增加自己的防御能力。
二、在以前,戰壕都是士兵親自挖出來的
在以前機械化并沒有特別普及的情況下面,戰壕都是靠著戰士們挖出來的,戰壕的挖掘其實是一個比較基本的訓練科目。
很多人可能會非常好奇,這么多的戰壕,這么深的一個溝,真的靠戰士就能夠挖得出來嗎?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犯了一個比較重要的錯誤,那就是總是用個人的力量去衡量集體的力量。
其實在前線真正要打仗的時候,都是有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進行兩軍對壘的,在兩軍正式接觸之前,各自都會在自己的陣地上面構筑工事。
如果你是幾個人,十幾個人,甚至幾百個人想要挖那么多的戰壕,肯定是存在很大的難度的。
但是你想象一下,如果是10萬人,20萬人,去構筑這些工事,去挖這些戰壕,你就會發現,也許集體的力量才是偉大的。
因為這20萬人同時開工挖幾條戰壕,挖一些工事,其實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兒,這是一件非常簡單,非常輕松的事情。
并且在挖戰壕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將挖出來的土堆在地面上面,形成非常好的保護層,不管是敵人的沖鋒,還是飛機大炮的轟炸,都能夠形成非常好的抵御能力。
三、在現代戰爭中,有專門的機器挖戰壕
在以前機械化不發達的時候,確實戰壕都必須要靠戰士們一條一條的把它給挖出來,但是發展到了今天,各個單位,各個國家也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專門挖戰壕的工具。
到了現在人類科技的水平,已經極大地發展了,但是戰壕我個人認為在于作戰當中依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構筑完工事以后,其實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抵御作用的。
但是現在大部分時候,都已經不再需要士兵們一條一條的去挖一些戰壕了,因為現在已經有了非常多的設備,比如說專門挖戰壕的機器,或者是用專門的鉤機,挖機等等,這些都是要比人力要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大多數國家的部隊里面,肯定都是有工程兵的存在的,工程兵的存在其實很多時候就是靠他們的工程裝備去做一些特殊的事情,比如說挖戰壕,工程兵是肯定非常在行的。
四、挖戰壕其實是一個訓練科目,每個步兵都必須學會
挖戰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訓練科目,可能工程兵在這一塊訓練的比較多,但是對于其他的軍兵種來說,挖戰壕也是一個必須要訓練的科目,因為挖戰壕真的是在戰爭中中能夠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挖戰壕能夠挖出一個構筑工事,同時也能夠挖出一個防御堡壘,更能夠挖出一個保護自己的天然屏障。
去當過兵的人,應該都會訓練過這么一個科目,那就是挖單兵掩體,這個科目對于很多當兵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其實如果你自己把單兵掩體再拓展一些,他就是一個戰壕。
對于步兵來說,挖戰壕是一個非常熟悉的科目了,因為步兵很多時候就是要沖鋒陷陣,就是要防御陣地的。
如果他連這個基本的科目都沒有學會,那么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步兵。
對于其他的一些軍兵種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五、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在生死面前,挖戰壕不累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戰士們在前線已經很辛苦了,還需要自己去挖戰壕嗎?其實這種都是非常狹隘的享樂主義。
真正到了前線以后,你就會發現,在生死面前,只要能夠提高自己戰勝的概率,只要能夠提高自己的生存率,不要說辛苦了,只要能夠做得到,都必須全力以赴的去做。
就比如說挖戰壕這個事情,看起來工程量確實是很大,但是其實真正幾萬人一起去干的工作是能夠非??斓耐瓿傻?。
因為如果你自己不把戰壕挖好,那么你在未來戰爭打響以后,自己這一方的戰損率就會非常大,同時也很難防守的住一個陣地。
很多人總是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但是真正到了前線以后,你就會發現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尤其是在面對生死的時候,你如果爆發出自己的潛力,就能夠活下來,爆發不出來,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會犧牲。
同時人們的智慧也是無窮的,在戰爭當中肯定能夠發明出非常多的,非常好用的技巧和方法,把這些東西總結下來,就是我們的戰斗經驗,就是我們獲勝的法寶。
在我的主頁當中發表了很多關于這方面的小知識和科普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我的主頁當中翻看一下,看完以后我相信會對你有非常大的幫助。
以上是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本文由嶺南通途原創,想了解更多知識,歡迎留言評論,點贊關注。
如果大家有想問的問題,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一些問題進行專門發文回答。
挖戰壕是戰士的基本技能,然而戰壕未必由士兵們來挖!
戰壕是一種作戰工事,士兵們進入戰壕,可以避免被敵方的直射火力擊中。自從機槍誕生,利用戰壕來避免士兵們在運動中被敵方機槍打中就成了一種標準應對手段。
戰壕有個最基本的特點,就是戰壕不能挖成一條直線。之所以這樣做,是防止敵方士兵進入戰壕,端起槍來在戰壕里一打一串的情形。所以,戰壕都是彎彎曲曲的。
要想抵抗敵方的進攻,光挖出一條戰壕還不夠。還要在戰壕的隱蔽處挖出一些小窯來,里面用木料做三角支撐,用來做防炮洞。這樣,敵方如果對戰壕發動炮擊,士兵們可以在防炮洞里面躲避。
此外,為了利于長期在戰壕中生活,在戰壕中還可以挖出儲藏室,用來儲藏彈藥,糧食等等。繼續完善,還要挖出廁所,衛生室這些。
如果是敵我雙方的大規模陣地戰,那么戰壕里還要挖出各級指揮部,防彈要求是要能防155毫米炮彈直接命中。記得標準是大原木整個把頂架起來,上面再覆蓋兩米厚的土層。
挖戰壕首先是個力氣活兒,其次是個技術活兒。以解放戰爭為例,在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中,敵我雙方的作戰區域是平原地帶,沒有山脈的山地作為掩護,要在平地上圍住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土工作業!
在激烈的戰場上挖戰壕,非??简災托?。解放軍戰士們趁著夜色,悄悄前進到距離敵軍百米的地方,趴在地上,用工兵鏟輕輕鏟土,首先在自己面前鏟起一個30厘米高的小土堆,然后依次為掩護,慢慢朝下挖,把土都倒在小土堆上,越挖坑越大,到了能半蹲著挖的程度,就可以甩開膀子大干了。
記得當時的標準是,只要一夜能挖兩米戰壕,就可以立三等功!戰士們首先挖出自己的掩體,然后把無數個單人掩體挖通連接成戰壕,到天亮就已經能夠依靠戰壕把敵軍用戰壕牢牢困住了。
解放戰爭中還有許多攻堅戰,攻堅戰中,往往敵方占據的是高大的城墻,我方需要從低處發起攻擊,那就必須修建非常多的戰壕。比如運城攻堅戰,臨汾攻堅戰,太原戰役等等。這些戰壕,如果是在第一線的戰壕,則由戰士們開挖構筑。而次要的戰壕,則是由動員的民工們開挖。
為了能夠隱蔽,攻堅戰的戰壕,有許多是覆土戰壕。也就是先挖出一條戰壕來,然后用門板蓋住,然后再在門板上覆蓋至少30厘米厚的土層。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防迫擊炮,防手榴彈,而且在戰壕里面運動,運輸彈藥,城墻上的敵人根本看不到。
當年二打運城的時候,由于敵情變化,無奈撤圍。但是借百姓們的17萬塊門板,都被閻胡軍給挖出來燒掉了,損失很大。但是通過這個17萬塊門板的數字,大家也可以了解,當年攻打運城時開挖戰壕的數量之多。
后來這些借老百姓的門板,由當地政府根據門板大小,或是折錢,或是折糧,盡數賠償。
臨汾攻堅戰的時候,參戰兵力61000人,動員的民力有三種,民兵3050人,擔架員21649人,土工員139424人,合計163943人。運輸方面,牲口154436頭,牲口折人口617744人,民工154436人,合計772180人??傆嬋藬?36123人,民工與部隊的比值是15.3比1。
這個15.3的比例,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高于華北其他任何戰役,也說明了臨汾戰役的難度,城高城厚難于攻擊。而出動了土工員139424人,挖戰壕的規??梢韵胍?。(此數字來源:華北軍區后勤史,文獻篇,正文第30頁)
最后臨汾是圍城72天,采用挖地道的方式,挖成了兩條地道,安放炸藥,土飛機顯示了威力,把臨汾城墻炸開兩個大豁口,攻進臨汾主城。在此之前,東關也破了一次城。捎帶說一句,臨汾東關城墻高11米,主城城墻高15米,基礎厚達30米,城外有一條寬達30米深10米的外壕,城內還有一條內壕。此外,城外還有幾十個碉堡群據點。
僅以城墻高度而論,臨汾城實在是我中華第一流的城池。也只有南京城墻比臨汾的城墻高一些。北京城墻高度是10米,西安城墻12米,平遙城墻6米到10米。
通過上文論述,可見這個戰壕,士兵們挖也可以,動員民工挖也可以,只要按照工兵參謀的規定,挖成一定深度,再繼續挖防炮洞,儲藏室這些即可。所以,部隊的士兵們,隨身裝備有個工兵鍬,是個不大的小鐵鍬。不要求人人有,但是要求一個團至少有多少把,戰時士兵們可以輪流用工兵鍬來挖。
到現在,我軍裝備依然有工兵鏟這個東東。只是現在的工兵鏟,已經不是單獨的一把鏟子了,進化成了一把萬能神器,堪比瑞士軍刀。我們的士兵們的工兵鏟,可以斷鐵絲,可以鋸木頭,可以開罐頭,還可以近戰肉搏,餓了隨地挖個排煙灶,把鏟子洗得干干凈凈,倒點油,拿來在火上煎蛋!
挖戰壕?這個基本上輪不到工兵鏟了。如今我們已經裝備了戰壕挖掘機,機器一開,一小時挖的壕頂幾千人挖的。還有,現在還發明了一種鉆地炸藥,塞一個到地里面,一炸就是一個2米深的散兵坑,省時省力!
不過,如今雖然有了這些神器,戰士們仍然要練習自己挖散兵坑。畢竟戰場形勢千變萬化,萬一神器們出了問題掉了鏈子呢?那還是要戰士們自己動手揮舞小鏟子挖掘戰壕滴!
好了,就寫到這里吧。
文字原創,配圖來自公共網絡,侵刪。
答案是肯定的,戰壕和散兵坑都是士兵自己挖,這個在各個部隊新兵訓練時就會經常訓練。下面我說一下步兵執行任務時怎么挖坑的。
新兵訓練的時候,我們40個人一起,分成4組,每組十人,但是教官給每組一根大木頭有十多米長,對我們說:“你們每組11個人,這個木頭就是你們隊友,從現在開始到四個月集訓結束,無論任何情況都不許拋下你們隊友?!比缓笪覀內魏斡柧毝际强钢绢^完成,包括跑步,戰術,行軍,相關訓練內容我在其他文章里寫過,這篇問答中就不再重復。
當我們第一次行軍拉練時負重30公斤,再扛著木頭行軍一天四十公里后,人都累的快崩潰了,腳上全是血泡,肩膀也被壓的鮮血淋漓,好不容易到地方了。第一件事不是休息,拿出來工兵鏟,挖衛生坑(就是簡易廁所)。多大個坑?得讓“木頭隊友”蹲的下,所以長十米,寬三米,深1米5。十個人挖這么大個坑,其實就是在訓練極限體能消耗下還要繼續工程作業,挖戰壕。
挖完“廁所后”,還要挖自己睡得散兵坑,挖完自己睡得還得挖“木頭隊友”睡得散兵坑,多長多寬各位想吧。不過說實話,在長途負重行軍后,平原上挖戰壕簡直是一種享受,肩膀上可以不用負重,可以不用繼續走路,坐在地上抽著煙挖著坑,跟負重行軍比起來真的是太輕松了。
如果是在山上扎營,那是真心不好挖,山上石頭和植物根比較多,小小工兵鏟挖起來很累,但也還好,作業時間通常要比平原上多2,3個小時,山地的散兵坑通常是兩個隊友一個坑,倆人一起挖。
我經歷過最苦的是雪山行軍,那雪坑是最難挖的。雪山行軍的負重比平原行軍要重很多,而且上下山體力消耗更大,有些朋友可能覺得下山不累,其實軍隊行軍,背著40多公斤,下山對腿部力量的要求很高,甚至比上山還累,基本上一天行軍下來兩條腿感覺不是自己的了,輕飄飄的,腿部肌肉一直發抖。然后晚上睡覺必須自己挖雪洞,工兵鏟加雪地鎬一起,倆人一個洞,先用雪地鎬將冰雪砸碎,再挖。雪洞還不能直著挖,必須斜著向上,然后再平著挖,這是因為雪山溫度太低,熱脹冷縮,挖個斜坡讓冷空氣下沉下去,而不至于睡覺的時候凍死凍傷。
最難的是要斜著向上,需要躺著作業,我文字水平有限,那種辛苦我沒法描述,沒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始終躺著舉著胳膊挖,用不多久胳膊就累的舉不起來。挖好了跟戰友一起躺在里面,各自睡在睡袋里,頭部和腳部各點一根蠟燭,讓冷空氣無法在頭部凝聚,確保自己不會被凍死。
訓練的時候就是這樣苦,但到了真正戰場上要比訓練時輕松百倍,起碼不用行軍走路了,每班都有步戰車,挖戰壕,搭工事,都有大型車輛,極少數的情況需要自己用工兵鏟挖。但偶爾也有自己挖的情況,非洲土質很軟,還是很輕松的。
還木有評論哦,快來搶沙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