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ndjcx"></th>
    <span id="ndjcx"></span>
  •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訪客 487 0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以四口之家為例。80年代的老王,農忙時種地,閑暇時打工,一年打工收入2500元。

    地里糧食收了1000斤小麥,1000斤玉米,200斤小米。80年代,我們吃的面是自己磨的,小麥和小米是全家人一年的口糧,不能賣。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1張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玉米是7毛錢一斤,老王賣玉米所得700元,打工掙了2500元,合計3200元。平均每天合計8.767元。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2張

    操勞了一年,兒女溫飽,全家過年一人一身新衣,日子平淡也不想太多。糧食不多卻夠吃,錢不多,湊合花。


    轉眼來到90年。老王生活依舊,農閑打工,農忙種地。

    打工掙了6000元,玉米收了1500斤,小麥收了1200斤,小米收了280斤。玉米賣了1000元。


    合計一年收入7000元。這時家中有了余糧,手里有了閑錢。

    兒女要吃水果,舍不得買,就用糧食換,原先清湯寡水的一日三餐現在也算有點油星,一月多吃他一斤油,喝小酒的頻率也變高了,吃肉的次數也多了。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3張

    全國像老王這樣的家庭何止億計算,假如此時有八億人,水果,蔬菜,酒,肉,蛋,奶等等這一年要多消耗多少?


    此時的人們還不太富有,市場的潛力遠遠沒有開發出來。


    又來到了00年,老王一年打工掙了30000元,玉米收了2000斤,此時糧食的收入已經可以忽略了,但農民對土地有著天然的眷戀,老王打算明年不再種小麥了,只種一季玉米,糧食以后買著吃。


    此時老王對生活品質的需求相比80年代有了爆炸式的增長。


    時間來到10年,這是房地產的夏天,老王的收入成倍增長,一年打工賺了90000元,此時的生活,啤酒,肉,蛋,奶,零食等等已經是生活必需品,各類飯店遍布祖國大街小巷,光食用油,酒類兩項一年要消耗的糧食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不用說,畜牧業,工業所需要數量龐大糧食了。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4張

    這個市場太龐大了,十多億的人口,哪怕一點點的需求,換算成日常的消費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總得來說,這些年科技和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糧食是不斷增產的,如果單單滿足肚子吃飽,足夠了,但收入的增長讓人們更多的注重生活的品質,誰不想要過好的生活呢?


    糧食產量的增長遠跟不上人們需求的增長。所以不得不進口大量的糧食用以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需求,只要收入持續增長,這種需求也會越來越大。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5張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198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3.21萬萬噸,80年代產量最多的1984年為4.07萬噸,而2021年則為6.69萬萬噸。

    可以看到,今天的糧食產量是1980年的兩倍,是1984年的1.5倍。

    數字很明確,中國今天的糧食產量遠遠高于80年代。

    那么,為什么今天反而會進口較多的糧食?

    其實這同蘇聯是一樣的。

    蘇聯在二戰前后,糧食產量不高,卻并不需要進口甚至還需要出口。到了70年代蘇聯糧食產量提高很多,有意思的是卻開始大量進口糧食,用石油甚至儲備黃金換取糧食。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6張

    為什么會這樣?

    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如果糧食只是滿足人民的吃飯,其實用不了多少。

    建國初期,老百姓吃飽肚子每年不過需要400多斤糧食,也就是差不多1天1斤多米面。

    當時認為每年250公斤糧食,普通人就吃不完了,就是社會主義來了。實際上,今天我們每年吃掉的糧食不過170公斤。

    有意思的是,2019年我國老百姓平均每年要消耗900多斤糧食,部分糧食還需要進口。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7張

    問題來了,為什么會這樣?

    很簡單,你吃的肉多了。

    這900多斤中,大部分是飼料糧食。

    根據國家在2017年的統計,全國居民人均每天吃356克糧食,其中328克谷物,7克薯類,22克豆類,29克油(其中27克植物油),272克蔬菜(其中263克鮮菜),73克肉類(其中55克豬肉,5克牛肉,4克羊肉),24克禽類,31克水產,27克蛋,33克奶。137克瓜果,其中125克鮮瓜果,10克堅果。

    看到了吧,單單吃肉類和禽類加上水產就有128克,高于吃糧食的二分之一。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8張

    試問,以前你吃過多少肉?上世紀60年代,中國人每人每年吃肉平均下來不到5公斤,也就是10斤,一個月不到1斤。油則更少,每月只供應3到4兩豆油,這還必須是城里的。

    眼下中國人對肉的欲望高漲,并占據全世界肉類消費量的28%,該比例目前仍在上漲。

    這就同蘇聯一樣,之所以糧食消耗高了,主要是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吃肉。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9張

    吃肉無論是豬肉、牛肉、雞肉、羊肉、魚肉,都要用糧食來飼養這些東西。

    成年雞一天的采食量在80-120克左右,冬季喂養的飼料會增加到90-150克每天,大家算算養大一只雞要多少飼料。

    中國進口的糧食,90%是做飼料的,5%用來榨油和其他用途,只有5%是糧食。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10張

    比如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的進口量都在八九千萬噸左右,到了2020年,更是突破了一億噸。

    但是這些大豆并不是吃的,約20%的大豆加工為豆油,80%加工為豆粕作為動物飼料的主要部分。

    換句話說,進口的糧食都是老百姓吃肉、吃油的。如果老百姓退回毛時代那種沒油沒肉的日子,中國立即可以不需要進口糧食。

    另外,即便是情況很好的70年代,中國仍然大量進口糧食,只是老百姓不知道罷了。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11張

    中國從60年代初開始從加拿大進口糧食,到1970年中加建交時,中國共購買加拿大800萬噸小麥和130萬噸大麥(占外購糧的1/3)。
    大家看看這張表,從1966年開始到1978年,都是所謂的毛時代,僅有1975年沒有進口糧食,其余每年都要大量進口。

    只是當時媒體絕對不會說這件事,大家對此完全不知情而已。

    為啥80年代糧食沒現在多,都不需要進口?,F在產量多還需要進口? 歷史 第12張

    而80年代的特點是,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老百姓生活提高還有限,吃肉吃油沒有今天這么多。

    同時當年糧食產量相比70年代提高很快,在吃肉吃油較少的情況下進口糧食數量自然有限。

    很多歷史一目了然,今天整天叫囂過去好的一些老人,再讓他們回到炒菜只能滴一兩滴油的時代,他們一天也受不了。


    因為農民認為糧食還是八十年代多,不是現在的多,因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家家有存糧上千斤到上萬斤,而現在農村農民家存糧只有上百斤,而且都是商品糧。而上世紀八十年代田野上到處種的是莊稼,現在很難看到水稻田,可以說在南方種植水稻的地方很少,田野里只看到望不到邊的水果經濟林,農民認為都是靠進口的。因為大家看到某處種有水稻,收割后稻草干被大家一天內拿搶干凈,現在稻草的桿子也成為珍貴的物品,比方我們家鄉端午包粽子要用稻草桿子燒的灰浸泡的水浸糯米包的粽子吃起來才很香,而且能多保存幾天,可是現在難以找到新鮮的稻桿燒灰。所以說現在的糧食多可能全靠進口,才吃不完,八十年代吃不完是自已種的,自已家里藏的,現在是商店買的。以前家里藏的是稻谷,麥子,玉米,大豆毛糧?,F在家中放的是大米,大米保存時間短,稻谷等毛糧家中能保存二年以上,大米保存時間只能幾個月?,F在農村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沒有毛糧庫存,因為一個縣域內很難找到一家稻谷機米廠,在方圓五六個鄉鎮才能保住一臺稻谷機米機器和小鋼磨加工糧食,農村里已無人種糧食,這種加工廠無法生存,只能關門機器當廢鐵賣掉。而八十年代是每一個行政大隊都有這種糧食加工廠,現在只有我們村子還保留著唯一一家加工廠,但不是每天有生意,只是規定蓬二五八集市日開門加工磨小量的糧食,其它時候沒有生意,說明無人種糧,吃的都是商品糧,我指的是本地幾個縣域范圍內,其它地方不了解,所以認為還是八十年代多市,因為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首先說明的是,現在進口的所謂糧食,90%是飼料,油料和工業用糧,口糧只占5%左右。

    現在回答問題。

    因為80年代,國家不富裕,老百姓都很窮。因此有兩項消費都非常低:一個是吃油,一個是吃肉。

    從建國以來到80年代改革開放前,全國老百姓吃油,吃肉都是憑證憑票供應制。城里老百姓,每人每月只供應3到4兩豆油,半斤豬肉,農民每人每月只供應2兩豆油,豬肉一兩也沒有。由于全國人民吃油吃肉供應少,所用的大豆和飼料自然很少,所以油料飼料不短缺。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現在老百姓,每人每月吃一、二斤油,吃五、六斤肉,家用小汽車大大增加了,自然造成國家油料、飼料和乙醇汽油的消耗過大過多,造成缺口,為了彌補這個缺口,國家就必須每年進口1億多噸的油料,飼料和工業用糧(用進口玉米生產乙醇汽油),多生產豆油,豬肉和乙醇汽油,保證全國老百姓豆油,豬肉和小汽車的正常供應。


    八十年代是計劃經濟,國家基本方針是穩定物價,滿足自給,國門緊閉,自力更生,繁榮強大。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國門大開,尤其加入了世貿,市場經濟誕生,全國各行各業進入經濟競爭階段,糧食也放開了大門而進入市場循環,再加上養殖業的迅速崛起,加大了糧食的需求量,這就是強者或后者或進口或不進口的最后結果。

    發表評論 (已有0條評論)

    還木有評論哦,快來搶沙發吧~